中圖分類號:F2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56-01
摘要: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我國經濟要實現質與量的統一、快與好的統一、物與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離不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 緊迫性 重要性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發展中也面臨許多問題,如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投資、出口、消費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大,收入分配關系亟待理順,等等。所有這些,都凸顯了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
1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需要
經濟發展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是經濟發展的有效保障。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內容。“十一五”期間,我國在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的同時,社會事業較快發展,民生得到較好保障,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十五”末實際增長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經濟發展了,青山綠水沒有了,群眾生活質量的改善與經濟增長不相匹配;居民收入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在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領域,投入不足,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仍較突出,這些都不同程度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破解這些難題,出路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始終把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基礎,除此以外,至少還應包含經濟結構的優化、社會結構的改善、環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除了涉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之外,還需要統籌兼顧處理好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比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內涵更廣,要求更高。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貫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必將引起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
過去,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重增長、輕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不高。二是發展的成果沒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上述不合理發展方式的沖擊。進入后危機時代,發達國家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戰略意圖,更加劇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面臨很多的轉型,包括從總量到結構、從投資到消費、從二元到一元、從開放到全球、從增長到發展等等。能否成功轉型,既關系到我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又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對于我國而言,要成功應對挑戰,保持現代化的連續性,就必須把握全局、抓住機遇,使發展方式的轉變,由市場的自發走向改革的自覺,發展是第一要務。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和挑戰都前所未有。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著未來5年中國的發展將要在“世界第二”這樣一個起點上往前走。人均GDP將超過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著中國社會已經開始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突出的是一產不穩、二產不強、三產不足;缺乏核心技術,主要是因為投入不足、機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決策機制不靈、內控機制不嚴、組織管理不精細。2009年,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單位研究開發經費產出的發明專利僅為韓國的1/5。創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國對外技術依賴程度較高。比如,我國服務業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這不僅加大了資源環境壓力,也不利于緩解就業矛盾。要根本解決我國產業發展中的結構、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問題,必須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各項改革,完善市場體制,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的競爭力。
4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重大舉措
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這一基礎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五年發展有許多有利條件,比如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科技教育等發展的基礎條件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使得發展的活力和潛力進一步釋放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但能源資源消費也大量增加。2009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美國的2.9倍、日本的4.9倍、歐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費的鐵礦石、粗鋼、氧化鋁和水泥分別達到8.7億噸、5.67億噸、2600萬噸和16億噸,約占世界消費總量的54%、43%、34%和52%。當前,很多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承載能力下降。近年來,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區的重金屬污染事件,再三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如果繼續沿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長路子走下去,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劇,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只有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綜上,每一場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標準。對社會主義中國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不斷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順應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證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人民從發展中共享成果,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