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07-01
摘要:小學階段的培養,是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育基礎,在學生內心養成一個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教育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何在一個人內心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特別是低年級的教育,是給學生打好良好教育基礎不容錯過的最佳時段。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讓學生每一件事情盡量去親身經歷和通過每一節課的優良教育等等,長期熏陶才能形成。
關鍵詞:小學教育 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
1 小學德育工作的理論基礎——否定之否定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其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展過程。小學生良好思想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具有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德育作為轉變小學生的思想,形成小學生良好德行的教育,是一項耐心細致而又復雜艱巨的工作。在教育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素質,鞏固思想教育成果,學校可采取“分層遞進”,“適時“回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具體說,就是根據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將《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內容按照從少到多、從易到難的順序分解成各個部分。每個學年突出1~2個主題,逐年增加,循序漸進,形成6年各有側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題教育期間,學生的行為表現都比較好,不良習慣大量減少,好人好事大量增加。這種現象在“主題教育”過后的一段時間內也還會保持。但時間一長,隨著教育主題的改變,家庭、社會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生對原來所受的教育會“淡忘”,一些不良行為又會發生。因此,學校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適時將前一階段學生所實踐的德育內容重新提出來,讓學生加深理解,進一步鞏固。這種“回歸”教育,在小學階段要進行多次,從表面看來是德育內容的重復,而實質是使學生通過進一步實踐,進一步體驗,通過兩次否定過程,受到從外到內的精神熏染,從而使道德規范升華為道德信念、道德行為凝固為道德習慣。
2 小學德育的現狀
今天小學德育仍處于一個“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中。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與現代社會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一些學生缺失基本的榮辱觀,用家長的錢買玩具,打游戲,還沾沾自喜;不愛勞動,在學校盡量少干或不干,遇到非干不可的活時,要么隨便應付,要么想方設法讓別人干,在家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愛學習,成績差,不以為恥,歪理多多。什么事都以自己為中心,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說假話,臉不紅,心不跳。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我們當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結果是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如下。
2.1 德育有“不真實”和“虛高”的意味。
傳統道德教育往往把一些特殊境況中的人和事作為教育范例,讓孩子們仿效、學習。這樣的道德觀阻礙了孩子們“向善”“求真”的道路,造就出許多“真小人”和“偽君子”。君不見小學作文中常出現的“一件有意義的事”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寫了“撿錢包”“幫盲人過馬路”“公共車上讓座”的怪現象。教育工作者都習慣性地采用傳統的以簡單而籠統的“概念”“范例”去要求、評價學生的教育方法,其實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2.2 德育忽視了受教育的主體性。
德育是一個促進受教育者主體精神生長的過程。換句話說,德育真正效果要靠外因促使內因。不去關注不同情景下受教育者主體需要和不同主體價值取向的差異,超越教育對象生理、心理特點的德育,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
2.3 德育資源缺乏整合。
學校有一套高高在上的理想化德育境界,每個家庭有一套具有明顯家長特征的道德標準,社會上更有隨著時間變遷而變化的道德規范,這三者沒有很好地整合。其直接后果是:學校老師的五天教育,只要家長的一句話,社會上發生的一件事,就會被全盤否定。
3 小學德育教育的改進措施
學校教育中道德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既然我們認識到了德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有責任去改正。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有信心而且堅信其他的教師也會致力去改變這種狀況。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考慮。
3.1 提高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要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德育工作,切實有效的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里”。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德育的功效。
3.2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實踐中培養道德品質。
良好的道德品質只靠書本知識和教師傳授作用是很小的,只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讓學生親自體會,才能收到實效。當今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缺陷就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素質和責任感的人,就必須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他們的主動能力和創造能力。
3.3 讓家長參與到學校德育工作中來。
讓家長走進校園,定期舉行家長會或組織家長到學校進行觀摩活動,讓家長在觀摩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優缺點,以便引起重視,增強育人的責任感;讓教師走進家庭,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家訪活動,不僅使家長了解學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學校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狀況。通過學校和家庭的雙方互動,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提高。
3.4 寓德育于知識教育之中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與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道德品質密切相關的,要充分發揮文化知識的載體作用,文化知識本身就蘊含著德育教育,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道德觀點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此外,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互相滲透的,實行多層次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杜秀蘭.淺談小學德育教育的幾點體會[J].科教導刊,2010(4).
[2] 孫萬全.小學德育工作理論探討與實踐[J].科技教育,2010(22).
[3] 徐力.小學生德育教育途徑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