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78-01
作者簡介:石襲霞(1986—),女,安徽馬鞍山人,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摘要: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杰出的小說家。《羅生門》是芥川早期的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語集》,在寫這部小說的同年,芥川初戀受挫。這件事給芥川極大的打擊,他認為這個世界不存在無私的愛,人們都是自私自利了。這部小說更是將這份自私的心完全的展現了出來。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 羅生門 利己主義
1892年3月1日,芥川龍之介出生于東京。日本杰出的小說家,號澄江堂主人,筆名我鬼。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如《芋粥》、《竹林中》、《羅生門》等多取材于《今昔物語集》、《宇治拾遺物語》等古典文學。當然也寫過如《杜子春》、《蜘蛛絲》這類的兒童讀物。
1 《羅生門》的創作背景
《羅生門》發表于1915年11月1日,而在當年的1月發生了一件對芥川而言改變了他一生的大事。這件事完全改變的他的人生觀與文學觀。這件事就是他與初戀女友吉田彌生的戀情失敗了。芥川龍之介以極其認真地態度對待這場戀情,并且有了結婚的想法。但是養母的強烈反對使得這場戀情無疾而終。失戀,養父母的反對,使得芥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至此,芥川認為人都是利己的、自私的。
至此開始他通過自己的作品將這種丑陋的人性表達出來。而且這丑陋的人性多是通過老人的形象來表達的。芥川常用癩蛤蟆、鷙鳥、烏鴉、猴子等這些外表丑陋的動物來形容老人。從《羅生門》開始這種描述開始急劇增加。這主要是因為芥川在寫書期間失戀了,他開始認為世間一切都是丑陋的,包括自己也是,并且懷疑是否真的存在“無私的愛”。
2 關于《羅生門》的研究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有各種各樣的解讀。關口安義對其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在其著作《讀<羅生門>》中介紹了一直以來研究《羅生門》的主要的學說;志村有弘編輯了《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作品論研究文獻目錄》,羅列了關于《羅生門》的所有研究。根據這篇目錄,當時關于《羅生門》的研究論文達到了400篇之多。
當然還有從別的角度和視點來進行研究的。比如,三好行雄指出芥川的《羅生門》中描寫的過去的世界與現在是聯系的。換言之,芥川是在借王朝這過去的舞臺來描寫近代人類的心理。甚至還有從研究芥川的《羅生門》擴展到了研究黑澤明監制的電影《羅生門》(以芥川的《竹林中》為主要內容)。
3 《羅生門》故事梗概
《羅生門》取材于《今昔物語集》。在平安時代的末期,整個平安被各種天災人禍肆虐,到處都是病死餓死的人,狐貍和強盜四處出沒。一天傍晚,一個下人,為了躲雨跑到了羅生門下。因為被主人辭退,走投無路的他,正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去當強盜,一直拿不定主意的他,決定在滿是尸體的羅生門里度過一夜,在下人往樓上爬的時候,他看到了一位個子矮小、枯瘦如柴、頭發花白如猴子一般的老太太正在從一個女尸的尸體上拔取頭發。下人震驚了,出于樸素的道德觀,下人打到了老太太,并且質問她拔死尸頭發的原因。老太太說這個女尸活著的時候也拿蛇冒充魚干賣給別人,而且不拔死尸的頭發做假發的話她會餓死的。她做這一切都是為了活著。不然她就沒有活路了。聽了老太太的話,本來還義正言辭的下人突然就想通了一直困擾他的生存問題—要不要去當強盜。為了自己能活下去,作惡也是情非得以的。瞬間下人找到了勇氣,他剝下老太太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中。
4 《羅生門》鑒賞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步入文壇的處女座。作者詳細地描寫了環境、人物的心理活動,將人類的利己主義完全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本文以小說中粉刺這一小細節來表現了下人的心理活動,一步步走向從惡之路。
小說中四次提到了下人右臉頰的大粉刺。這顆粉刺隨著下人的從惡之心的覺醒而變大。第一次,被解雇的下人來到羅生門躲雨。因為沒錢沒去處,正苦惱著要不要去當強盜。這顆粉刺就是下人心中罪惡的種子。第二次,下人來到羅生門的樓上,他想著如果自己不去當強盜的話,自己會被餓死的。生出了一點勇氣。罪惡的種子開始發芽。第三次,粉刺變大了、臉整個變紅了。下人聽了老太太的自我辯解后,正義之心瞬間消失,想到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利己主義完全占據了下人的心。于是,下人終于下定決心去當強盜。罪惡之花至此綻放。第四次。下人的右手不經意的拂過那顆粉刺,徹底地走上了犯罪之路。下人剝下老太太的衣服,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當我們也如這個下人一樣面臨著生存的抉擇時,是選擇生存還是選擇道德呢?大概很多人都會選擇為了生存去做任何事吧。這就是人類的利己主義,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事實。芥川用他的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真實的讓人恐懼的世界,將人的陰暗心理完全剖開來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芥川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經歷著失戀,養父母為了自家的利益反對芥川與女友的婚事。使得芥川認為人都是自私的。芥川對這個世界極其失望。小說中下雨、破碎的佛像、烏鴉等等這些都展示出了作者那絕望的心,或許正是這顆一直沒得到治愈的絕望之心,導致了作者晚年自殺的悲劇。
參考文獻
[1] 董研娜 從《羅生門》中動物般的人物形象看到利己主義[J] 東京文學 2009(10):12—13
[2]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十七卷)【M】 巖波書店 1997
[3] 黃忠 試論芥川小說《羅生門》與《今昔物語》【C】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