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95-02
摘要:二十一世紀人才標準的第一條,就是要具備良好的人品。中職學校是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主陣地。學校必須對學生進行擇業、創業、職業道德的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學校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德育、職業道德 現狀 對策
中職學校近些年來因高中和高校擴招以及獨生子女等緣故導致生源受到影響,有時被迫降低招生標準,導致學生參差不齊,學生難教,德育實效性偏低。
1 中職學生的德育現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上出現多種價值趨向。多元開放的經濟、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中等職業教育變得復雜。德育基礎差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學生生源質量下滑。
中職生來源主要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大多學生成績中等偏下,文化基礎差,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盲目溺愛和嬌慣使孩子變得自私,缺乏責任心,不能經受挫折,學習基礎差,怕吃苦,不喜歡學習,紀律性和行為習慣差,遲到曠課,生活不能自理,不疊被子,不掃地,不洗衣褲襪鞋,自立性差,缺乏生存能力,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情感淡薄,不懂得尊重他人。
1.2 學生自我意識強。
中職生自我意識強,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意志為出發點,強調自由、隨便,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行為后果,對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不能夠正確擺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尋需找客觀原因為自己解脫,以便維持自尊心和自我心理平衡。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追求自我滿足,有的甚至把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1.3 學生道德水準下降。
中職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明顯下降,由于中職學生大都已接近成人,自我意識比較強,雖然有一定的思考辨別能力,但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社會上的不良道德行為往往會對他們產生不利的影響,當他們發現學校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實際存在差異時,便會產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矛盾沖突,使他們的道德行為滑坡。他們往往把社會中好的事物判斷成壞的加以拒絕,把壞的事物判斷成好的加以追捧。他們對道德認知缺乏明顯的是非判斷標準。
1.4 學生自卑情緒明顯。
中職生存在較為明顯的自卑情緒,而且是一種在極端自尊下掩蓋的自卑。他們思想上不求進取,對前途悲觀失望,認為上職校沒有出息,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強,如果別人瞧不起他,他就感到非常傷心和難過,而這種傷心和難過有時就會通過非常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
1.5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中職生學習相對缺乏自覺性,對學習興趣不大,不愛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睡覺,完成作業不積極,學習上得過且過,消極怠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
1.6 學生對職業生涯迷茫。
大多數中職學生對自己究竟喜歡做什么?將來能做什么?不清楚,也不關心,對未來的目標也不明確。職業理想模糊,職業目標不明,他們認為現在學校學的不一定將來有用,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學專業與未來工作之間的關系,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夠做什么。
2 造成中職學生德育現狀的原因
2.1 教育因素。
當今社會環境復雜化,各種不良思潮充斥校園,很容易使學生受到污染和毒害。某些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動,很容易使他們受到不良影響。加上不良的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生活習慣、教育經驗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另外,教師的人才觀、教育觀陳舊、教育方法簡單、缺少與學生心靈的溝通、育人意識不強、教學滲透德育少、關愛學生少等都會對學生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
2.2 思想因素。
大部分中職學生在老師的眼里都是教不出來的孩子,在家長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再加上社會上也對中職學生產生不好看法,從而導致了他們自卑心理嚴重,更看不起自己。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中職學校,不是想真正的學知識,而是想借助學校找一份工作。
2.3 心理因素。
由于中職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心理還未完全成熟,思想偏激,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容易出現沖動、固執、攻擊、嫉妒、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品行不良的學生就容易出現道德情感方面的問題。他們講哥們義氣,愛面子,缺乏正義感,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要么形成小團體,要么獨往獨來。
2.4 教學觀念因素。
大多職業學校,只重視專業課,不重視基礎課和德育課,結果導致學校的德育上不去,更導致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嚴重下滑。所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中職學校的重中之重,雖然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的重點是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但也不能忽略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3 職校德育教學的重要性
3.1 加強德育教育是中職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
學生在道德品質形成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都與德育教育密切相關。一個學生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特別是高尚的道德行為,與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開。當代職校生正處于道德習慣的養成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所以說,對中職生加強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2 加強中職生德育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更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地方,因為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直接走向社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品質狀況。如果職校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養成了不好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就會成為社會的“危險品”,可能影響我和諧社會的整體面貌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加強對當代職校的德育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3.3加強德育教育能促進當代職校生健康成長。
對職校學生加強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已經不僅僅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也是培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更是當代職校生自身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所以說,學校德育教師要給予職校生及時、正確的德育引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4 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策略
4.1 德育教學要體現教師為人師表。
作為德育教師,要教好書,育好人,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在品德和行為上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要使學生信服,接受正面教育,教師除具有較高的學識外,人格的力量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即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感化著學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切實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自身的人格、言行和表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德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4.2德育教學要貼近現實生活。
德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行為養成相統一。讓德育目標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使德育內涵具體體現在學生的生活之中,德育內容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先弄清楚學生需要什么,還要了解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做到追根溯源,尋求根本,不僅治標,更要治本。德育內容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到德育教育生活化和實際化。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消化、接受。
4.3 德育教學要體現情感教育。
要增強德育教學的感染力,應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必須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堅持以心暖人,以情感人。要理解學生,只有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能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師生關系才能密切。要尊重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各種權利,引導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只有師生之間心靈得到了真正溝通,建立起了真誠的師生感情,才能增強德育的感染力,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4.4 德育教學要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中職生大都處在人生的成長的關鍵時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對德育教學中,應多正面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重、自警、自勵”的意識,增強其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實現的能力。德育教師要用辯證的觀點來指導德育教學。教學內容再新,形式再好,方法再活,只是外因。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即要從根本上解決德育教學中的問題,還要靠內因的作用,靠學生自身的努力。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的內在自制力和內在動力得到發揮和體現,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能力得到鍛煉,品行得到規范,素質得到提高,真正成為“四有”新人。
4.5 德育教學要寓教于樂。
德育教學如果只講理論和大道理,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產生乏味和逆反心理。因此,德育教育要結合學生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德育活動,通過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融思想教育、情感疏導、文化交流、智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使德育教學由“軟”變“硬”,由“無形”變“有形”,從而增強德育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實效性,發揮出德育活動這一載體在德育教學中的育人作用。
4.6 德育教學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觀念、道德修養、價值取向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德育教學方法,已難以適當代職校生的教育教學。這就需要德育教師要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積極推行德育教學創新,主動探索新形勢下德育教學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新舉措,使我們的德育教學更具主動性、前瞻性和針對性,更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如果教師不更新觀念,拓寬思路,仍沿用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學,不僅不能與當今學生的思想實際合拍,而且事倍功半,難以達到德育教學的目標要求。
總之,德育教學中教師既教學生,也教自己;學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響教師。德育教學的出發點,不因是禁錮學生、約束學生、束縛學生,而是發展學生,德育的使命是陶冶學生的情操,鑄造學生的人格,教給學生一種信念,一種做人的準則,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