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71-02
摘要:社會心態,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各級政府要“以人為本”、“服務在先”,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加強公信力建設,對“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心態 社會管理 公信力 民生 社會和諧穩定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3000——1萬美元之間,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處理不好,會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人民論壇雜志在征求50位國內知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面的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我國當前人均GDP為44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處于矛盾凸顯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擺在各級政府及其官員面前的迫切的重要任務。
社會心態,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1年《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顯得生機盎然,活力四射,豐富多彩,昂揚向上,令人欣慰。但是我們也發現由于各種社會問題長期積聚,如貧富分化,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環境資源問題、人口問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短缺問題,還有腐敗問題,權利得不到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等等,社會民眾中有“仇富”、“仇官”、“恨世”心里,焦慮、浮躁、迷惘、困惑、不安全感等弱勢心態有蔓延之勢,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隱患。在這種形勢下,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寫了進去。[1]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叭诵凝R,泰山移”,“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是社會和諧的心理基礎,是社會活力、凝聚力、向心力的保證。有這樣的社會心理,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所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注重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
如何培育,筆者認為: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必須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快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強對社會成員的心理疏導和引導,把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
首先,把“以人為本”、“服務在先”的理念貫穿于社會管理工作中。社會管理說到底是政府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應把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解決好弱勢群體的發展問題,防止和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最大限度地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民生問題解決好了,群眾生活沒有后顧之憂,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和諧。[2]
各級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要主體,手中掌握著極大的社會資源,通過規則和制度設計不僅要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減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而且要解決教育、醫療、社保等重大民生方面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保障社會成員的平等權。溫總理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在公平正義的陽光照耀下,人們的權利得到保證,人人平等,人人有機會,人人有希望,人人肯努力。這樣,“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才會茁壯成長。否則,在一個社會中,到處是不公平不公正,人們就會心理不平衡,心理扭曲,甚至仇視社會,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極大的隱患。[3]
社會管理要“以人為本”,“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所以要求社會管理者首先為群眾服好務。社會管理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聯系,先要知道人民群眾需求什么。為此,政府及其官員必須深入群眾中去,通過調查、調研、新聞、網絡等各種渠道傾聽群眾的呼聲,掌握群眾需求,想群眾所想,謀群眾所謀,和人民群眾心貼心。對群眾需求,能做的要堅決做好,一時做不了的,要耐心細致解釋。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官員開通個人微博,,通過這個平臺,和群眾進行信息溝通,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訴求,并對群眾關心的問題及時回應,可極大的防止社會不良情緒的淤積,是社會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的一劑良方。
當前的社會管理,信息搜集的及時性非常重要。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口流動性的加速,會讓局部矛盾沖突放大,把矛盾事態擴大化。再者,社會快速發展,由于長期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沒有同步,各級政府對社會建設重視不夠,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是滋生不良社會心態的溫床。一有相關事件,就會引發群眾極端情緒,影響社會穩定。所以社會管理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捕捉問題,及時回應,而且要有及其負責任的態度。對群眾過激的言論要包容,耐心的疏導。政府及其官員,尊重群眾的表達權,尊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也是緩減社會焦慮,疏導矛盾沖突的要求,這種傾聽疏導也是一種服務。[4]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各級政府必須加強公信力的建設。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行政行為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它體現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顯示政府對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信任是社會合作的基礎,沒有信任,群眾不信任政府,社會沖突就不斷。調查表明,幸福指數高的國家,人民生活的安逸,社會心態也好,人民都比較信任他們的政府。
政府加強公信力建設,政府及其公務員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有事業心,進取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對名利淡泊,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杜絕一切追名逐利的形式主義。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政府部門及其公務員,急功近利,作風浮躁,做表面文章,無視群眾利益,大搞形式主義,搞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問實效。還有些官員腐敗,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生活奢靡。
對此,人民群眾深惡痛絕,怨聲載道。對社會心態的形成造成極其惡劣影響,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形成大眾性的逆反心態。這樣,“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從何而來?溫總理在今年三月份回答中外記者問時說:“當前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5]
考量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很多,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是否公正合理,政府工作人員是否依法行政,是否有責任心,是否廉潔,領導力和執行力是否強大等等。政府及其公務員必須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實行政務公開,拓寬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渠道,時時刻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保障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讓每個人都能從他的政府那里獲得基本的尊嚴,可靠感,安全感和依賴感,人人有希望,人人有未來,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這樣,群眾的焦慮、迷惘、弱勢心態自然就會消失。
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政府作為主要的社會管理主體,正人先正己,加強公信力的建設,“寓管理與服務之中”,解決事關群眾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同時利用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在精神上加強對社會成員的心理疏導和引導,把個人價值取向和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疏導和社會心態調節的重要法寶。充分總結利用和創新發展我們黨多年來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實現人的內心和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社會管理是政府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于社會管理,通過深入細致的疏導工作,幫助人們走出心理困惑和心理陰影,解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困惑,減少焦慮、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狀態,培育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社會心態。具體辦法,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心理咨詢、疏導機構,培養一支社會心理工作者隊伍,定期不定期的在群眾中開展各式各樣的心理咨詢和自我心理調節知識講座,傳授心態調節方法和技能,緩解人的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實現人的心理和諧。總之,利用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經驗,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服務。[6]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評論部.“心態培育”,執政者的一道考題.[N]人民日報.2011年04月21日
[2]唐鐵漢.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制.【J】中國行政管理.2010(10)
[3]人民日報評論部.用公平正義消解“弱勢心態”[N] 人民日報.2011年05月05日
[4]劉巖.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N] 吉林日報.2011年03月05日
[5] 朱光磊.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1年07月15日
[6] 孫樹平.利益訴求不暢致社會心態惡化. [N] 光明日報.201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