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49-02
摘要: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理想的導入是老師經驗、學識、智慧、創造的結晶。導入新課的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要因教學內容而異,因人而異。然而,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
關鍵詞:小學 數學課堂導入
1 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當學生一旦對某種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他總是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小學生對他所感興趣的知識,往往掌握得即迅速又牢固。因此,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今天我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幼兒園有7個小朋友,老師拿來14個桃子,要分給7個小朋友,每人一個,拿掉了7個,
(邊說邊演示,叫7個學生到前邊,教師拿14個桃子圖片)還剩多少個桃子呢?
學生:“還剩7個”。還可以每人分得一個。
師:“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桃子呢?
學生:“分到了兩個桃子”。
師:“還有沒有了”?沒有了。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分桃子。
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看出老師不偏不向,每人都分2個桃子,這就是平均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2 懸念導入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課堂上如果以懸念作為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也會使學生產生探索問題“奧妙”所在的神秘感,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時,我出示了一張招領啟事,同時告訴學生一位同學在校園里撿到28元,并交給了班主任,為了盡快找到失主,他寫了這張招領啟事。內容是:今天,我在學校里撿到人民幣28元,請失主與四(1)班班主任聯系。接著告訴學生,班長看到這張啟事后把上面的“28”改成“a”。然后問學生:“你認為班長這樣修改有沒有道理,為什么?”這個問題把學生的胃口都吊起來了,這時我讓他們在小組里討論。在學生的發言和頓悟中,他們終于明白了班長修改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錯領,因為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數,只有真正的失主知道具體的錢數。我接著提問“:在我們的生活或學習中,你還見過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嗎?”學生有的說撲克牌中的“J、Q、K”分別表示“11、12、13”;有的說“P”是停車場的標志……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字母表示的范圍之廣泛后,教師再引入課題。通過創設招領啟事這樣的懸念導入,既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來表示任何數,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以舊引新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表現為極強的系統性,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續。以學生的舊知引出新知識,更注重的是知識的遷移。新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從已知的內容出發,進行新川對比,嘗試創設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從而順利地掌握新的學習內容。如筆者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就先以“!知二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導人,回憶它的推算過程,山此引導學生利用同一原理推算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出新知。
4 故事導入
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很多數學故事還蘊含著數學思想方法,對培養數學意識、數學觀念很有好處。如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結合教學內容,編了一個生動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從前有一座猴山,山上有很多猴子,這些猴子最愛吃西瓜。有一天猴王買了3個同樣大小的西瓜分給小猴吃,它把第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塊,分給猴甲1塊,猴乙見到了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毫不猶豫地把第二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塊,給猴乙2塊。猴丙更貪吃,抱著說:“我要3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個西瓜平均分成12塊,給猴丙3塊。當故事講到這兒時,我說:“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同學們一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說:“猴甲分得多。”有的說:“猴丙分得多。”還有的說:“一樣的。”接著我直觀演示分瓜過程,最后得出結論:分得一樣多。此時便順利地引導進入新課。
5 操作導入法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新課程數學重視直觀教學,增強了學習內容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在導課時,學生參與操作,動手擺一擺、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能調動其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增加感性材料和活動經驗的積累,提高認識新知的依據。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先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隨手剪幾下,展開便是一棵挺拔的松樹,學生看得目瞪口呆,一個個躍躍欲試。老師抓住時機作簡單的指導,學生按照“對折——剪——展開”活動,用各自準備的紙張剪出各種美麗的圖形。在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時,教師輕松地揭示課題——軸對稱圖形。新課伊始,學生就在饒有趣味的操作中,進入學習佳境,通過手、腦、眼、口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感知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
6 聯系實際,自然導入
用學生生活中熟悉關心的事例來導入新課,一來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生活經驗,二來可使學生倍感親切,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熱愛生活,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習慣。例如,“相遇問題”教學的導入,教師請兩名同學分別站在講臺的左側和右側,聽到老師喊“走”之后,兩名同學同時相向而行。當兩人相遇后即停止。老師問同學:“這兩名同學怎么了?”同學們回答:“相遇了。”老師說:“對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相遇問題的應用題”。
小學數學課的導入方式還有很多種,如實物演示、類比遷移、實際操作、做游戲,等等,遠遠不止以上的幾種。總之,導入新課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一個簡單的設問,一句普通的問候或激趣,設計得恰到好處,都可以很好地導入新課。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一個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參考文獻
[1] 閆桂芬.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導入新課[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6年X3期.
[2] 張麗麗.小學數學導入新課的技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年09期[3].
[3] 李劍平.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新課導入例析[J].遼寧教育,2003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