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25-02
摘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已經發展成為當代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這項重要的原則包括共同責任原則和區別責任原則兩個方面,二者看似矛盾,但實際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明確而又清晰的反映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治理國際環境環境問題上各自所應該承擔的責任,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在治理國際環境問題上爭取自身的話語權的愿望。為保護國際生態與環境,維護人類的共同家園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也促進了國際環境法和國際法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國際環境法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發展中國家
1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概念
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被世界各國公認和接受的、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體現國際環境法特點的、構成國際環境法的基礎的原則。[2]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已經被公認為是國際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之一。[3]但是對于該原則的概念,學界看法卻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韓德培先生認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指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是世界上各個國際的共同責任,但是,在對國際環境應負的責任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自的責任是有區別的。[4]
王曦先生認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指由于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導致全球環境退化的各種不同因素,各國對保護全球環境負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區別的責任。[5]
筆者認為,兩位國際法大家對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概念所下的定義均各有千秋,為我國國際環境法學界正確理解與適用這一原則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推動了對這一理論的研究;但是筆者同時也認為,兩位先生在對這一原則的概念所下的定義的精準性上尚且有待商榷。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又準確又簡要的定義在事實上幾乎是不可能的,法律和理論研究本身就有其滯后性,現實生活每天都是千變萬化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變就是變,與時俱進是理論永保生機的動力。更何況,一千個人眼睛里面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對同一事物作出不一致的的定義,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定義,或者對同一定義作出不同的理解與判斷,都是可能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
筆者不才,試著對兩位先生所下的定義進行自己的一些判斷;韓德培先生指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于保護全球的環境所承擔的責任是有所區別的,但是韓先生并沒有明示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保護全球環境這一議題中基于何種原因需要被區別對待,筆者認為,這一原因應該明確,否則,很容易招致爭議。并且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的明確區別對待的標準;而王曦先生的定義指出了需要被區別對待的原因,而沒有明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需要在承擔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中被區別對待,王先生僅僅指出各國所承擔的責任是共同的但是又是有所區別的。當然國際環境法本身是否存在就是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所以作為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也存在爭議也就不足為怪了。筆者嘗試著給這一原則的概念作出如下的定義: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同時導致全球環境退化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世界各國都應當對地球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承擔責任;但是發達國家在其過去的發展中對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起了主要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在承擔責任的大小,方式以及其他方面上應該是有所區別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于此應該各自承擔不同的責任。當然筆者也認為,雖然筆者的這一定義看上去比較的完整,但是過于的冗長。
2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兩個方面
2.1 共同責任原則。
共同責任是指,在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方面,所有國家負有共同的責任,每個國家有義務,同時也有權利參加到解決環境問題的國際努力中來。[6] 筆者認為,共同責任原則表明,在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方面,在解決全球環境惡化方面,在對國際環境危機的國際責任的承擔方面,世界各國,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無論是弱國還是強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當然也包括一些特殊的國家之間的聯盟,比如歐盟,以上都是主體的要求,無論各國對造成全球環境危機的責任的大小,無論各國對造成全球環境危機的時間的先后,無論各國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全球環境造成影響,都應該承擔起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責任。世界各國都不應該以任何借口拒絕承擔責任。
保護地球的生態和環境,解決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不但是世界各國的權利,同時也是世界各國的義務。沒有不承擔義務的權利,也沒有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的情形,權利和義務是一對孿生兄弟,權利和義務的基本關系,在國際環境法上同樣可以適用,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
同時筆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在“十一五”計劃即將完成,“十二五計劃”即將開始之際,必須在保護全球環境,改善全球環境的活動中發揮自己應有的責任,這樣才能不斷的提升國際形象,爭取更多的支持和信任,筆者欣慰的看到,中國正在不斷的貫徹和落實“綠色GDP”的理念,將環境保護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應當努力解決本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并且不得把本國應當解決的環境問題轉移到其他國家。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向發展中國家傾倒廢棄物,換取自身的生活質量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它們推行生態殖民主義,使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惡化、資源匱乏,以此換取自身的物質豐裕和愉悅生活。[7]發展中國家也應該盡力治理國內的環境問題,不得以自身的經濟落后而拒絕承擔責任,也不要再走發達國家以早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老路。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和子孫后代的福祉,世界各國都應該共同承擔起保護和改善地球生態環境系統的責任。
2.2 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如上所述,共同責任原則要求國際社會都對全球環境的保護承擔起責任,正如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一樣,但是共同的責任并不意味著是相同的責任或者是平均的責任,而是在共同的責任的基礎之上的有區別的責任。
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承擔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責任的范圍、大小、時間、方式、手段等方面是有所差別的,在確定各國的具體責任時,應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統籌兼顧,全面考慮各國對環境問題的發生所起的作用,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防止和控制環境危害的能力等多種因素。[8]筆者認為,楊興先生對于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所下的定義十分的全面和精確,清楚的表明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治理國際環境問題上所該承擔的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因,以及在責任的承擔方式上的區別是如何體現的。
筆者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的繁榮,發達國家人民的美好生活,某些歐洲國家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其過去對于地球環境資源的掠奪式的開發的基礎之上的,資本的原始積累的初期滿是發展中國家的血淚,現今地球的環境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造成的,比如美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而倫敦在被稱為“霧都”也是其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工業的寫照;它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工廠,掠奪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源,雖然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現在都已經紛紛獨立,但是其本國的環境問題卻是有其長久的歷史淵源的,并且生態殖民仍然有繼續的趨勢;綜上所述,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發達國家在現今的治理地球污染的行動中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是理所當然的,是符合公平正義的;而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其也不可能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的責任,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公平的,必須在承擔責任中區別對待。
雖然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字面上看是違背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則的,但是其實質含義和本質內容卻是體現了公平正義的精神,其以實質的正義代替了形式的正義,這才是真正的正義。正如訴訟法上的程序正義和實質爭議誰更加重要的爭議一樣,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因為實質上的正義被認為在實務中存在評斷標準的不確定性和實施的不確定性等原因,程序正義往往被鼓吹至至上的地位。但是實質意義上的正義才識人類所追求的永恒的和更高的真理,況且法本身也存在“良法”與“惡法”的區分。各國在環境保護上都應該承擔責任,但是這樣的共同的責任是法律上共同的責任,應該辨證的理解和看待這一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也很容易理解,正如共同犯罪中也存在主犯、從犯和脅從犯的區分一樣,每個人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在最終的責任的承擔上是存在區別的,不加區別的處以同樣的懲罰,是不公平的。這個例子可能不合適,但是也是對公平和正義的一個比較好的注解。
3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實踐典型
共同但有區別原則,從萌芽到正式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京都議定書》對于發展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被認為是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實踐典型。《京都議定書》是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礎制定的,在國際實踐中被譽為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典型代表。[9]京都議定書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嚴格實施的最好的例證,因為該議定書期望發達國家在2001年到2012年的承諾期間內至少平均達到減排百分之五的溫室氣體,而沒有為發展中國家規定任何的減排指標。[10]筆者同意上述兩位先生的觀點,筆者同樣也認為,雖然《京都議定書》在其具體實施上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比如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美國拒絕加入到議定書中來,這為該議定書的順利施行蒙上了一層陰影,或者在某中意義上表明,該議定書可能得不到落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對該議定書與美國一樣的持排斥的態度,更多的是體現了合作和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并沒有唯美國馬首是瞻。任何國際法原則,國際環境法原則的發展和適用都不可能順風順水的,都有可能在實際適用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和挫折中不斷的發展壯大的。該原則本身就牽涉到國際社會中各國對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的分攤,即涉及到各國現有的既得利益和將來的可期待的利益的分配,會“動了某些西方國家的奶酪”,這勢必會受到一些利益會受損國家的阻礙,尤其是在國際經濟和政治中占據優勢地位的發達國家的阻礙,并且鑒于這些發達國家的實力和地位,其阻力是十分的強大的。但是議定書本身的規定確實充分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精神,其條文本身的規定也是在嚴格遵守這一原則的前提下做出的,這可以看做是該原則在被正式確立后被嚴格實施的典型。
4 結語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環境法的一項新的原則,從它開始萌芽到確立也經歷了一定的歷史時期,筆者認為它是國際法中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的體現,其以實質上的公平正義代替了形式上的公平正義,是發展中國家在治理國際環境問題上爭取其話語權的表現,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的環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在實踐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作為國際環境法的一項新的基本原則,一定能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治理全球的環境問題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錢虹,女,南京大學法律碩士
[2]王曦編著:《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93頁。
[3]王曦編著:《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94頁。
[4]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38頁。
[5]王曦編著:《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12頁。
[6]李莎,《論“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法制與社會,2008.(10)。
[7]胡連生,《論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態文明與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的關系》,《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3)。
[8]楊興,《試論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時代法學》,2003(1)。
[9]李莎,《論“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法制與社會》2008. (10)。
[10]張樊成,《論國際環境法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