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6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7-01
本論文為河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 編號:s2011242
摘要: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高素質和個性的人才。沒有高的人文素質,只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能算是高素質的人。本文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文教育現狀,并對現狀的成因進行了具體分析。從而為提高我國高校的人文教育水平奠定基礎
關鍵詞:人文素質高校原因
1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最初主要強調人的力量和價值。后來演變成尊重個人價值和個性發展的含義。直到近代,人文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使其內涵演變為傳授人文知識,促進人的精神和思想不斷成熟,使其更能適應社會的教育。
上世紀末開始,世界各國都在思索未來的教育趨向,探索教育的改革和實施策略。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提出了對21世紀教育戰略思考的行動建議,認為,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人類不能沒有對道德理想和精神價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據各國的傳統和信念,在充分考慮文化多元的情況下提高個人的思想境界,以獲得普遍的價值并在某種程度上超越自己”。可以看出,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
2 人文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質教育就是要根據我國教育中過于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身體、道德、人文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問題而提出來的。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體,超越人的自然素質,建構人的主體精神,通過科學的途徑,充分發掘人的天賦潛力,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學生的人文素質不能得到提高,那么素質教育就沒有推行到位。。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正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價值的追求。每個人通過教育不僅僅獲得知識的增加和智力的發展,而且是整體的人文精神的發展。人從一個“自然實體”經過“社會化”,最終變成一個社會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全部活動,就在于提高、擴展、增值人的價值,在于讓受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因此,教育的真諦在于教人做人,做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由此,我們認為,教育就其實質而言,并非是一種訓練,而是一種價值引導工作。人文教育應該包語言括文字教育、文學藝術教育、道德倫理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政治素養教育、歷史哲學教育等人文學科的教育。而這些都是人的基本素質內容。
3 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人文教育滯后。我們的國家,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類文明帶來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多彩的生活。但是人文的物質生活在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其精神生活卻相對匱乏,思想道德水平也沒有顯著提高,甚至出現了為了物質利益去做缺德甚至違法的事情。如何實現科技、社會、人生的高度和諧統一,是當今時代向教育界提出的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發展在呼喚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呼喚著人文素質的提高。
4 人文教育滯后的原因分析
4.1 歷史因素。
我國建國初期,經濟和教育基本照搬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實行文理分科教育。我國的經濟在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革之后,已經拜托了蘇聯的影響,有了質的飛躍。但是我國的教育系統,雖然改革在不斷的進行,但是并沒有產生質的變化。建國初期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科學知識水平為最基本的要求,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受教育程度極其低,甚至文盲比例非常高,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但是我國社會發展到今天,人文的科技素質已經相當高,物質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高校的培養目標也和建國初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再是只為國家建設需要培養有用人才,而是要促進全國人民的發展。因此,按照培養某方面的專業人才不能再作為學校的基本教育目標,高等教育“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科單一,專業劃分過細,人才的知識結構“單薄”的現象也應該得到改善。
4.2經濟因素。
改革開放后,高教領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照搬經濟規律來辦高等教育,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教授什么,這就使一些高校的學科設置、教學內容過分注重實用性,表現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行為,使科學、教育、文化受到了整體性的損害。很多學校甚至取消了某些文科專業的招生。這使得學校的人文教育氛圍進一步匱乏,也對某些學生錯誤的傳達了學習人文知識沒用的思想。而學生本身由于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也主動放棄了某些人文學科的學習,例如歷史、地理、政治、外語等科目。而只是關注自己的專業課,偏科現象也很嚴重,這些都導致了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最終可能導致他們人格的缺陷。
4.3應試因素。
我國長期以來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的能力,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判斷教師的授課水平,用那個考試成績來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用考試成績來判定一個大學生是否可以拿到畢業文憑,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讓考試成績成了教育的核心。甚至在教學和學習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對考試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甚至某些所謂的素質教育僅僅是增加了更多的考試,來判斷學生素質的高低。由此可見,考試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起到阻礙作用的。
4.4 教師因素。
由于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想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必須有高人文素質的教師隊伍。只靠學生背誦人文知識,學習人文故事很顯然無法提高學生能的人文素質。學生必須由高素質的教師在身邊言傳身教,他們才能獲悉人文素質的真諦,才能使其深受耳濡目染,才能真正起到對學生的教育。但是我國的教師自身絕大多數都是在文理分科的體系中成長的,其自身的人文素質并不一定很高。這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的教育結果。因此我們在大力提倡提高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提高對教師的人文素質提升。
5 結論
在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時期,人文素質教育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亟待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專家學者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全國人們整體素質的提升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條件,例如:經濟的發展、教師素質的提高、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人文教育方法和理論研究、人文教育實踐研究等。因此,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的不斷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