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 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77-01
摘要: 杜甫在詩中多次運用“暮”字,由“暮”字所組成的意象深刻的反映了杜甫對于時間的敏銳和對生命的清楚認識。杜甫強烈的遲暮之憂成為了杜甫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符號,但杜甫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執著追求又讓我們從“暮”字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關鍵詞:暮 杜甫 意象 時間 生命意識
1渴望生命的安頓
杜甫有151首詩歌中出現了“暮”字。暮從日,莫聲。古字作“莫”像太陽落到草叢里,表示天將晚。后又指年老、衰老。陸機的《文賦》在論述創作動機時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渺渺而臨云。”客觀物象與作家的主觀精神會如此契合交融,自古以來則有之。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暮色四合,鳥獸歸巢,最容易觸發人們的懷遠思歸的情緒。黃昏的來臨也正是標志著夜晚的來臨,如果說白晝象征著生命、活動,那么黑夜則象征著靜止、死亡,而黃昏恰恰就處于這個轉折點上。《詩經﹒王風》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開啟了黃昏懷人的深沉與惆悵。而杜甫恰有一首《日暮》與此遙相呼應:“羊牛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裹,何須花燼繁。”風月一聯寫出了詩人漂泊在外,思念家園,而末聯燈下白頭、繁花落盡又進一步感嘆自己的衰老,尤為悲涼。
杜甫詩歌中多次出現“日暮”、“暮云”、“暮江”“暮蟬”這些暮色深沉的意象,意味著生氣了無,走向結束。而杜甫愁眼看景,暮色的濃郁與他的漂泊流離結合起來更添悲涼。此刻杜甫對生命的認識,也變得清醒而殘酷。
漂泊在外讓杜甫非常思念故土的親人、朋友。思念親人:“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猶有淚成河,經天復東注。”黃昏時分,經過了一天的勞作,正是和家人團聚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意識的時刻。暮色中本該溫馨團聚,卻因為種種原因落空而產生的焦灼和無助如影隨形。而詩人親人離散,知己零落,兵戈滿地,山水阻隔,徒添悲情。漂泊、寒苦、屈辱如影相隨,懷念故土,渴望回鄉,成為生命的最大慰藉和庇護。杜甫處于長期的漂泊之中,人命如蟻的驚懼及無法把握命運的憂恐讓他身心俱疲。杜甫渴望有一個能安頓生命的家園。胡曉明在《中國詩學之精神》中說道:“中國詩人的黃昏感受,實在是生命缺憾中的一種痛苦情結,是對和諧,安寧之生活的一種永恒的祈求。
2感悟功業未成和生命易老
時間的不間斷性、瞬逝性和不可逆性,讓人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暫。中國人的美感心態是一種審美人類學,是價值論與生存論,關注的是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內在生命的超越與永恒。
暮年標志著生命進入倒計時時刻,暮年更是讓人在回首往事時,會因為功業未立焦慮和惆悵。而暮年也正和一天中的黃昏時刻相當。生命的凋零和一天時間流逝進入黑夜,同屬于一個總結和思考的時刻。
杜甫詩中寫道“遲暮”的詩有16首,這在唐詩中大量寫“遲暮”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屈原在《離騷》中寫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遲暮與至老功業未成一樣可悲。黃昏景象被置于現實政治理想、建立豐功偉業的語義背景中,凸顯了壯志未酬的焦慮以及積極入世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識。杜甫的遲暮之感與屈原的遲暮之感,又有不同。屈原一生縱然晚年被放逐,但尚有常伴君王側的時期。而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即使為官也是職位卑微,稍有不是,便被罷免。生不逢時、多年漂泊、白首無成的身世之憂更加劇了杜甫的遲暮傷感。杜甫的遲暮情懷開啟了中晚唐詩歌失路悲歌的一風潮。生命價值的不可實現,突出了生命厚度的單薄和生命力度的脆弱。老境驟至、蹉跎歲月的遲暮之傷,加重了他傷懷的濃度。
歲暮標志著一年接近尾聲,一年將過,人們在這時候最容易想到的是這一年過著怎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收獲和失落,對于杜甫也是如此。
當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有限與生活的無奈時,總要把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悲嘆、生命不常的憂患轉向廣袤的自然。于是詩人在自然與生命的對應中,賦予黃昏意象以一種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企圖超越這生命的必然。[4]而《白鳧行》更是以鳥自喻感嘆年老生活的不易:“君不見黃鵠高于五尺童,化為白鳧似老翁。故畦遺穗已蕩盡,天寒歲暮波濤中。鱗介腥膻素不食,終日忍饑西復東。魯門鶢鶋亦蹭蹬,聞道如今猶避風。”仇兆鰲注解:“自傷遲暮漂流也。黃童化為老叟,此黃鵠白鳧之喻也。遺穗蕩盡,陸無糧矣。腥膻不食,水又饑矣。此自蜀至楚之喻。鶢鶋避風,傷北歸亦無安身之地也”。
杜甫對時間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覺尤為敏感:“束薪已零落,瓠葉轉蕭疏。幸結白花了,寧辭青蔓除。 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秋蟲猶在,暮雀已離,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終衰之概。
3 暮色中的生命之光
一個人的生命意識既有生存欲望,也有更深層次的生命價值追求。杜甫身上濃郁的儒家情懷,高尚的人格和對現實與自我的清醒認識,都使他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價值。
杜甫始終沒有對國家完全失望,他仍在熱切期盼有能人志士能拯救萎靡不振的朝廷,仍然對國家安定保持積極態度。廣德元年,吐蕃陷松、維、保三州:“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煙塵鼓角,蒙上用兵。當此流血不已,請纓無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雖寂寞之中,而壯心忽覺驚起,可見公濟世之念,至老猶存也。
自己雖遠離魏闕,但心仍在朝中:“搖落巫山暮,寒江東北流。煙塵多戰鼓,風浪少行舟。鵝費羲之墨,貂馀季子裘。長懷報明主,臥病復高秋。”(《搖落》)不但要求自己這樣,杜甫也對身邊的人這樣要求,去世的前一年還勸裴虬、蘇渙說:“至君堯舜付君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遣興呈蘇渙侍御》)
王子思歸日,長安已亂兵。沾衣問行在,走馬向承明。暮景巴蜀僻,春風江漢清。晉山雖自棄,魏闕尚含情。(《送李卿曄》)垂暮巴西,自憐地僻,傷春江上,唯待時清,蓋身雖廢棄而心猶戀闕也。
“暮”指的是太陽西下之時,反之,此時黑暗尚未籠罩大地,暮色中仍有一絲光線,而這光線也仿佛代表著一種希望。杜甫困守長安十年,安史之亂后在顛沛流離中送走后半生。眼見的是滿目瘡痍的大地和困苦不堪的人民。生命中的色彩多半是暗淡的,但是民胞物與、關心民瘼的精神貫穿于他的一生。他無時無刻都在審視生命,探求生命價值,希望在人生將盡的時候,還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羅宗強.唐詩小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3]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