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5-02
作者簡介:張娟娟,女, 27歲,助教。
摘要:德國大學歷史悠久,發展曲折。昨天,德國大學因有被認為是近代大學開端的柏林大學以及它的洪堡理念而著稱于世;今天,德國大學因難題多而使改革舉步維艱;為再次證明自身實力,德國懷著對明天的企盼,試圖通過打造一批“精英大學”,重現昔日的輝煌。本文主要對德國大學的發展歷史,以點代面,點面結合,作出簡要的總結和回顧,以理出德國大學的整體發展趨勢與走向。
關鍵詞:德國大學 昨天 今天 明天
The German university history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
Zhang Juanjuan
【Abstract】Germany un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twists and turns. Yesterday, the German university was considered modern university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its the Humboldt idea is famous in the world today, Germany; university because of problems and make the reform steps forward dimension difficult; for once again to prove their strength, Germany with the tomorrow's hope, trying to create a group of\" Elite University\", reproduce in former days brilli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University, point to the face, Dianmianjiege, make a brief summary and review to the German Universit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endency.
【Key Words】German University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德國大學歷史悠久,學術性強,曾經擁有眾多校史輝煌的大學,特別是因有被認為是近代大學開端的柏林大學以及它的洪堡理念而享譽世界。但是,近年來,德國大學發展難題越來越多,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下降,日漸銷聲匿跡。德國迫切需要通過一番革新向世界再次證明自身的實力。為了提高德國大學的國際地位,尤其是增強德國一度引以為傲的科研實力,德國力圖通過打造一批“精英大學”,重現昔日的輝煌。
1 輝煌的昨天——“現代大學之母”的柏林大學
雖然被認為歐洲最早的中世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建于1158年)、巴黎大學(建于1208年)以及牛津和劍橋大學等出現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的中歐德語地區,遲至1386年第一所大學——海德堡大學才在德國設立。然而,德國大學的發展卻比較快,特別是19世紀初期創建的柏林大學,通過改革率先沖出17、18世紀歐美大學發展中的“冰河期”,一掃當時歐洲大學的陳腐之氣,將研究引入大學的教育過程,重塑大學的理智生活,開了大學近代化之先河。[1]
1.1 柏林大學的創立與辦學理念。
19世紀初,德國尚未擺脫政治上的分裂和經濟上落后的局面。1807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哈勒、哥廷根等大學也被割讓。因此,迫切希望“通過學術教育上的繁榮和精神上的勝利,洗刷軍事上失利帶來的國恥。”[2],教育改革特別是大學教育改革隨之開始,其中以被后人稱為“德國教育之父”的威廉.馮.洪堡(W.V.Humboldt)的教育思想影響最大,其思想在1809年應運而生的柏林大學辦學理念中得到了完整、全面的實現,也正是得益于洪堡的教育思想,德國柏林大學成為代表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學。
柏林大學體現出的洪堡大學理念與中世紀傳統大學明顯不同:首先,柏林大學明確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作為基本辦學原則,在根本上改變了大學教育的職能。其次,柏林大學奉行“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即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在大學中獨立生活的自由,教授具有在其學術領域內不受干涉、探索和傳授真理的自由,從而,為學者提供了“閑逸而好奇”的學術環境。再次,柏林大學推崇大學的本質是“客觀的學問與主觀的教養相結合”,即大學應該是保證學生通過探索純粹的客觀學問獲得教養的機構。第四,洪堡認為大學理應保持“孤獨與自由”的原則,即大學及其大學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在對世俗社會,特別是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同時,還必須擺脫國家和教會的制約以及來自工業社會的世俗壓力與影響。[3]最后,柏林大學首次正式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一種有效形式——習明納(seminar),作為大學最重要的教學模式。習明納在柏林大學被稱為“科學研究的苗圃”,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在教授的指導下,就某一課題結成小組, 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與教師自由地進行學術探討, 從而達到教學和科研的雙重目的。[4]
1.2 柏林大學的影響。
柏林大學創立后,德國其它一些大學紛紛仿效柏林大學的辦學模式進行改革,還有的大學則以柏林大學為藍本建立起來。在柏林大學引領下的德國大學培養出了一批高質量的人才。從19世紀初到1940年以前,在研究領域里,德國共產生了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者大多數是大學學者,他們的科學研究成果引領了世界的科學前沿,體現了大學在探求世界方面的價值。[5]
在柏林大學全新的辦學模式和理念指引下的德國大學, 推動德國一躍成為世界文化強國,引領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潮流,并成為高水平人才的搖籃,數以萬計的各國青年前往德國求學。英國、法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紛紛以德為師, 汲取德國的先進辦學理念。中國、日本等國家的高等教育理念與體制亦深受德國之影響,這堪稱文化史上的奇跡。
可見,19世紀中后期之前的柏林大學,不但是國內大學競相模仿的對象,也是國外大學紛紛仿效的典范,極大提高了德國大學的教學質量和德國和國際地位。但是,隨著德國工業化高潮的到來,無論是柏林大學的理念還是實踐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差距和矛盾越來越大。包括柏林大學在內的許多新型大學不得不重視實用和職業性教育,減少或放棄對學生進行全面和嚴格的科學訓練,逐漸成為迎合國家各種專門考試的預備學校,喪失了初期的學習和研究的自由。但是,柏林大學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為人們所公認。
2暗淡的今天——發展曲折、難題多的大學
從19世紀后期德國大力發展工業開始,德國的大學就已經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生存,曾被不同的政權統治,又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已經精疲力竭,戰后的復興舉步維艱,一系列的新問題不斷出現。
2.1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大學。
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給具有數百年光榮歷史的德國大學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后的混亂、通貨膨脹,世界經濟的恐慌等諸多不安定因素,一直伴隨著新建立的魏瑪共和國的發展。然而,這些對德國大學的沖擊并不大,各大學依然維持著帝國時代的保守姿態。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各大學科學研究的重點主要放在了經濟、軍事方面,忽視了對基礎科學的研究,造成在各種學科領域,特別是精神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緩慢,逐漸處在一種相對落后的局面。由希特勒獨裁統治的納粹時期,又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加上一系列大學納粹化政策的頒布和實施,使德國大學所具有的傳統和這一傳統所帶來的學風遭到了徹底地破壞。[6]
2.2 戰后的德國大學。
二戰戰敗后的德國,大學面臨許多嚴峻的考驗。如優秀教師的流失,學生數的銳減以及學校建筑、實驗室和藏書遭受的嚴重破壞等。德國大學懷著對以往輝煌的向往,重拾信心,開始著手復興、改造德國大學的活動。首先進行了在美、英、法、前蘇聯四國占領軍的指導下的“非納粹化”改革。其后,在德國迎來適齡人口進入大學的高峰期和滿足越來越多的國民要求獲得各種高水平資格的需求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從60年代初開始,西德政府又開始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擴張、開放政策,并在1980年跨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也正因為如此,具有光榮歷史的德國高等教育終于擺脫了自1930年以來一直落后于其他一些西方國家的窘境。然而,事實上,在二戰后世界高等教育規模空前擴大的背景下,德國高等教育一方面采用一種實用主義的現代化——擴張大學及大學生數量、加大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使德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與內容越來越接近美、英國家高等教育的模式與實踐;另一方面,又固守傳統的大學理念,視傳統意識為不可更改、不可觸犯的金科玉律,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舉步維艱。在兩難當中,德國大學已經失去了19世紀的風采,教育本身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指責和批評。
2.3 德國統一后的大學。
盡管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高等教育規模大擴張產生了諸如教學和研究條件惡化等許多問題,但是,自1990年東、西兩個德國重新統一后,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領域均發展迅速,一度被譽為歐洲“經濟發動機”,成為歐盟中最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
然而,由于德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方面的發展不足,以及東、西德國統一后帶來的后續效應,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這一發動機的運轉速度開始減慢,經濟發展陷入窘境。作為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高等教育事業,也困難重重。首先,在公共科研經費中,過去基本上由大學獨占天下的格局已完全改變,大學獲得的公共科研經費比重不斷下降,來自非政府的其它科研經費,大學也難以獲得,導致有些大學及其實驗室的設備陳舊,老態龍鐘。其次,與以公共經費維持的大學以外的科研機構相比, 德國大學的研究水平下降,科研競爭力減弱,相應地,高等學校對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也開始下降。第三,在人才培養領域里,那種適合于小規模人才培養的教學制度,遠遠無法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特點,教學質量下降,素以培養尖子人才為特點的大學卻很難像過去一樣產生尖子學生。第四,大學“爆滿”現象嚴重。雖然德國高等教育有綜合性大學、應用技術大學、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學院等各種層次和類別的高等教育機構,但是,由于大學的容量擴充不夠,教學設備不足,難以滿足全部入學申請者的要求;大學的“寬進嚴出”政策,又使不少學生因考試不通過導致學期延長,長期滯留在學校。[7]
3企盼的明天——“卓越計劃”(Initiative for Excellence)的實施
雖然困難重重,但德國的大學一直在嘗試著采取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改革手段,來解決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難題,依然在執著地探索著重塑歷史輝煌的良策。2004年,由德國前聯邦教育部長布爾曼(E#8226;Bulmahn)首次公開提出實施的“精英大學”計劃就是改革的手段之一。“精英大學”計劃在 2005年6月在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選舉中表決通過。由于“精英大學”與德國歷來堅持的平等主義背道而馳,為了贏得政治支持, “精英大學”被重新命名為“卓越計劃”。
“卓越計劃”:為了重現德國一度引以為傲的科研實力,德國政府提供巨額經費,加強研究生培養機構、研究組群的建設, 并著力打造一批“精英大學”,力圖通過競爭不斷追求卓越,使德國重新成為匯集各個領域精英科學家的重要基地。
“卓越計劃”的目的顯而易見:一是為了提升德國大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德國大學歷史悠久,校史輝煌,“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洪堡理念更是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近年來在國際性大學排名中表現并不突出, 與競爭對手英國和美國相比, 目前德國的大學稍遜一籌。因此,德國迫切需要通過一番革新來增強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向世界再次證明自身的實力。二是為了防止人才流失,匯集精英人才。隨著政府不斷削減高等教育經費, 大學科研經費更是捉襟見肘,一批年輕有為的科學研究者、教授紛紛流向國外科研條件更好的大學, 造成德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人才流失, 使德國科研面臨重大危機。“卓越計劃”通過向高校提供巨額經費,在幫助高校改善研究的硬件設施, 留住本土優秀的教授、科研人員的同時, 還可聘請各個領域的國外優秀學者及高級學術人才, 為打造一支“日耳曼長春藤聯盟”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胡建華.思想的力量:影響19世紀初期德國大學改革的大學理念[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8).
[2] 黃福濤主編.外國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
[3] 黃福濤主編.外國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9-160.
[4] 王林義,杜智萍.德國習明納與現代大學教學[J].外國教育研究,2006(7).
[5] 張俊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與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探索[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6).
[6] 黃福濤主編.外國高等教育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18-221.
[7] 賀淹才.德國大學“爆滿”現象的因果及其對策淺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4(4).
[8] (EB/OL).http://www.bmbf.de/en/1321.php.
[9] 朱佳妮.德國“卓越計劃”與“精英大學”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10] 張帆.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