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23-01
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地學習和獨立探究提供廣闊空間,在“動口”“動腦”又“動手”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均衡發展,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生的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積極投入到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改革浪潮中,從校情、學情出發,結合自身特點,努力做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課堂內外的和諧統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貫徹到日常的教學生活中。
1 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具有教育意義。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有較好的自學能力和積極表達欲望,能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分析。學生參與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創造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師首先要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意識。教師要科學整合開發課程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分層次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研究,不斷創新。
同時,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著、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愛護和尊重學生,師生之間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教師成就了學生的同時,學生也成就了教師。師生之間密切加強相互交流合作,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2 立足課堂,多樣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錘煉思維、提高能力的主陣地。歷史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既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搭建研究平臺,指導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
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互動中,體味探究快樂,發掘自身潛能,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了合作學習能力與邏輯思辯能力。
2.1 創建展示平臺,彰顯個性風采。舉辦主題講座,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專題,由學生獨立或分組研究,形成完整的認識,用多樣的形式展示、講解給大家。這種活動既可以集中進行,也可拿出相關課堂上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展示。如學習八年級下冊人教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課前,學生反映對鄧小平爺爺十分敬仰。筆者借機布置學生查找資料,引導學生歸納整合一代偉人在不同時期的革命活動,結合自己的觀感制作演示文稿,課上由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演示。課件圖文并茂,配上學生生動地講演,比教師親自講述的效果更好,不但解決了教學難題,而且提高了學生搜集整理史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還給了學生一個深入研究的空間,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2.2 構建競爭平臺,凸顯人文色彩。針對史學爭鳴的觀點采用歷史辯論賽的形式。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進步說”還是“災難說”,拿破侖對外戰爭的雙重性問題等。還可以設計一些細節,增強趣味性,如由學生事先自行制作獲勝方和最佳辯手的象征性獎品。這些紙做的幸運花環、泡沫雕刻等,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的競爭,每次課堂辯論都十分激烈,得獎的備加珍惜,沒得到的立志下次奪回。這樣的活動與簡單的提問相比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既落實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公平競爭的意識。
3 課外實踐,探究學習
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進行課題研究,更加突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親身體驗。作為教師,在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方向時,要貫徹“世界大教材,社會大課堂”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發掘資源。注重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今熱點問題、焦點問題,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學生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環境和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高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有利于學生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敏銳地把握歷史脈搏,深刻地理解各種歷史問題的內容和意義。
同時,教師要本著“自主發展、自主評價”的原則,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研究。由學生推選,成立課題研究評定小組,注重加強各個課題研究過程與結果的評定。評定的對象既有學生個體,又有研究小組群體;評定的內容既有學生的參與態度、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合作精神和成果的表述。評定時,先各課題研究小組結合研究過程和取得的成果進行自評;然后小組與小組之間互評;最后由研究評定小組進行總評,得出科學鑒定,并對每個學生最閃光的一面給予恰如其分的定位,如“調查能手”、“創新大王”、“研究新星”、“探究勇士”等。課外活動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激起了學生的自信和創新,使學生們時時刻刻洋溢著幸福的成就感,再次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