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11-01
我們的教學不僅是給學生一塊升學的敲門磚,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張“21世紀的通行證”,那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比較的方法可以廣泛地運用于生物教學之中,新教材的編排體現了整體性的理念,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教學中就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比較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會、品味作品的主旨,領悟其深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生物比較法教學有何種作用呢?
1 溫故知新
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深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 知識網絡化
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網絡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
3 理解深入化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 知識直觀化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型或類別比較、生命各階段的階段比、差異比和綜合比。
4.1 類型或類別比較。根據被對比知識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
4.2 生命各階段的階段比。即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3 差異比。差異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4.4 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網絡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5 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5.1 確定比較標準。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5.1.1 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它們分別隸屬于同一大類中的不同小類。比較的目的:求其異同,尋其特點。
5.1.2 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比較的目的:借以說明某些難于想象的事物,使學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5.2 符合學生思維實際。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總之,生物教學中利用比較法教學的因素和內容很多,關鍵是教師要善于總結和把握,有意識地利用比較法的優點,使它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比教法在生物學教育教改中占有重要地位。比教法不但能促進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必然途徑.生物教育工作者,要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充滿信心.在生物學的春天即將來臨之際,共同攜手,探討新形勢下發展生物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學更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