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91-01
摘要:明清易代之際的少年詩人夏完淳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目睹生靈涂炭,痛感國破家亡,投身于血與火的抗清斗爭。在殘酷的斗爭中一改擬古習氣,直面慘淡人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斗激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其詩歌呈現出悲壯、崇高的美感,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夏完淳 詩歌 愛國主義
易代之際的中國社會,往往會涌現出一大批富于愛國主義精神的仁人志士。在血與火的戰斗中,他們慷慨悲歌、長歌當哭,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岳飛“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放,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都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明清易代之際的少年詩人夏完淳也是這樣一位才子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華亭人。他自幼聰穎異常,五歲通五經、八歲能賦詩,有“神童”之譽。許多長輩為之作賦寫贊,獎譽備至。夏完淳八歲時,隨父謁見了大詩人錢謙益,錢氏寫詩稱贊他“倒懷常論日,信口欲生風。” 但他能從一個神童成長為民族英雄,實在是與他的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夏完淳有一個了不起的父親——夏允彝,他是明末江南著名文社——幾社的領袖,與“復社祭尊”的張溥齊名。夏允彝學務經世,諳習歷朝典章制度,在當時享有盛名,四方人士爭走其門。這樣一位名高于世的父親,自然會對完淳幼小的心靈產生莫大的影響。在父親的精心栽培下,夏完淳一方面成為一個才華秀異、見識超群的才子;另一方面也成長為一個忠君愛國、富于憂患意識的志士。可以說,夏完淳的愛國主義情操深受父親的影響。他對國運時世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并將這種憂患意識付諸實踐,以期能夠驅除異虜,恢復故國,實現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
夏完淳體驗著國破家亡的痛苦,投身于血雨腥風的抗清戰斗,他的詩歌擺脫了擬古氣息而具有鮮活的時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獨到的風格。
1 直面人生、正視現實
夏完淳出生于晚明士大夫家庭,他的早期詩歌,受到明末復古主義詩風的巨大影響;加之他少年得志,詩歌表現出綺麗、艷冶的六朝風情。講究音律詞藻,風格清綺而內容單薄。然而,山河破碎的痛楚卻毫不留情地將這位少年才子從復古的泥潭拉回到現實的慘烈之中。置身明末動蕩的年代,他十四歲從軍、十六歲授命,投筆從戎的戰斗經歷,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夏完淳在金戈鐵馬的洗禮中變得成熟而堅韌。戰斗生活的體驗又充實了他的詩歌創作,蕩滌了他早期詩歌中浮華空泛的內容,注入了一股直面現實的浩然之氣。如《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此詩是夏完淳于順治三年(1646)在吳易軍中所作。內容以所見義軍同仇敵
愾之狀即事抒寫。詩的開頭用“復楚”“亡秦”來抒寫國仇家恨、反清圖報,心
切志堅。接下來以極壯闊之景、極清峻之色表現戰場的慘烈。他以寫實主義的筆法記錄了江南亡國之變和自己抗清斗爭的史實。敘事抒情,充滿生活實感。
2 高昂的戰斗激情和堅定的民族氣節
夏完淳受父、師的影響,幼年時期就對國運時世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當國逢離亂、異族入侵時,他毅然從軍,救民于危之中。這時的夏完淳意氣風發,激情高昂,充滿理想。他的詩歌中洋溢著澎湃的激情和銳氣。在《魚服》中,他慷慨激昂,壯志勃勃。
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
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
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
表明自己矢志報國的決心和信念。
《舟中憶邵景說寄張子退》一詩憑吊故國,悼念死者,更表現了樂觀的積極戰斗精神。散文如《土室余論》、《獄中上母書》等,臨難呈詞,表明了絕不降清的必死決心和異常堅定的民族氣節。
3 悲壯的風格和崇高的美感
明末社會動蕩,朝廷腐敗無能,崇禎帝剛愎自用。大大激化了階級矛盾,城鄉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傾覆之勢已成定局。個人的力量阻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中,他用手中的筆將自己滿腔愛國情思融入到對抗清復明理想破滅的苦痛中,顯示出作為一名愛國英雄視死如歸的氣概和高風亮節,慷慨而悲壯。《精衛》五古詩云:
北風蕩天地,有鳥鳴空林。
志長羽翼短,銜石隨浮沈。
崇山日以高,滄海日以深。
愧非補天匹,延頸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誰為心?
滔滔東逝波,勞勞成古今。
詩人以精衛自況,實際上流露了一種悲愴的情懷。“崇山日以高,滄海日以深”喻指抗清事業的艱難。滄海難平,遙遙無期,“志長羽翼短”只能“延頸振哀音”。茫茫東海又豈是小小精衛所能填平的?作者用精衛填海寫反清復明大勢已去,自知于事無補,仍盡其心力,表現其艱苦卓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其精神可貴而又悲壯。
夏完淳自從軍之日起,便滿懷勝利信心。然而命運多舛,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參與抗清的師、父、友皆以身殉國,他也從抗清的屢屢失利中預感到了最終失敗的必然結局。夏完淳在詩中痛哭的不是少年殞命的遺憾、不是生命短暫的留戀,是壯志未遂的千古遺恨。他的詩歌充滿英雄主義精神,給人以崇高的美感。
夏完淳不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學“天才”,更是一位大義凜然的少年英雄。在明清易代之際,他目睹生靈涂炭,體驗國破家亡,投身于血與火的抗清斗爭。戰斗經歷充實了他的詩歌創作,讓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面對異族的侵略,明朝的傾覆。他又有著堅韌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他的詩歌洋溢著少年的銳氣和豪杰的血性。抗清復明,夏完淳進行著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艱難努力。他的身上閃耀著真摯而強烈的愛國主義光芒。正是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讓夏完淳的青春卓爾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