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148-01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引導和轉化后進生的方式、方法,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逐步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 后進生 引導和轉化 效果
后進生能力的培養是社會對新時期教師提出的要求,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充滿信心,付出愛心和恒心,扎扎實實地進一步開展工作。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和轉化后進生?
1 讓“成功”走進課堂,增強后進生的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講,十幾歲的青少年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而且在他們成功時,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滿足,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引導和鼓勵。因此,要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還要破除學生對成功的神秘感。
從教學中告訴學生,并不是每次考試都要滿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夠圓滿地回答老師的一次提問,能正確的解出一道習題,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關鍵是要每一位同學正確對待自我,學會自我競賽,自覺的記住以往學習數學的成績和表現,下一次超過上一次。目前比過去進步就是勝利,就是自己在數學上的一次成功。另外,老師在教育中應多表揚鼓勵,少批評、少諷刺、不歧視、多引導,不斷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不斷進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計劃,適當選擇方法,將內容分層次地要求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聽懂、學會、記牢。使每一位學生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2 化枯燥為有趣,讓后進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習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是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游戲中、實踐中學到知識。以實際例子更形象展示,學生易懂。還可以讓學生動手親自剪紙、操作,使他們身臨其境。再舉出生活中的實例,這樣把枯燥的內容就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3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方法
3.1 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預習是學習各門課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大多數中學生不會預習。預習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做記號,以便他們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些困難的內容。
3.2 教會學生聽課的方法。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課時不懂方法,學習效率也就不顯著。首先,在聽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其次,抓住重點作上筆記,上課時老師會強調某些重要問題,以及還會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書在黑板上,要求作上重點符號,并作上筆記,將某些知識點記錄下來,以便復習鞏固;再次,在預習中作上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保證能聽懂,并能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的回答
3.3 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掌握鞏固。多數學生在學習過后不習慣于將所學知識進行歸類,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點同以往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對照、比較其異同點。例如,在學習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針對一些不同的解法,師生共同學習總結各自的特點, 讓學生思考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解,再具體操作,可以增強學生對幾種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可以使學生對不同的題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
4 培養正確學習數學習慣
教學實踐證實,只有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才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好習慣的養成對后進生的轉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數學后進生往往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他們不會學習,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在教學中,注意要求學生預習、自學,在學習中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和聯系,總結尋找學習的規律,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引導,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自覺思考的能力。
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注意難易程度。注重加強對后進生的輔導、轉化,督促他們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后進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如對他們加大、加重作業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對待后進生,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輔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引導和轉化后進生的方式、方法,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逐步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