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8-01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予以說明,尊天敬祖成為宗法性的民族國家宗教,形成中華民族信仰的基礎;歷代統治者制定民族宗教政策都是為了“神道設教”的政治目的;中國多元民族格局下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也呈現出多樣性。以下我將以清朝前期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為例,來說明儒家思想對中國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 敬天法祖 神道設教 多元
1 尊天敬祖成為國家民族宗教
關于敬天畏天的基本內容在儒家思想中早有體現。孔子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那里,天命代表著宇宙間一種公正無私、確定不移的、神鬼不欺的秩序。在天人關系上,孔子承認主宰之天的存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①“生死有命,富貴在天”②,天具有賞善罰惡,決定人類命運的能力。所以,人要“畏天命”。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認為“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③,盡管如此,天道還是有規律可循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④他認為,人應該尊崇和服從天道。正是有了這種觀念,歷朝統治者都十分強調“以德配天”,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由于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形成了中國人以敬天法祖的信仰為核心的宗法性國家民族宗教。“一方面,祭天、祭祖、祭社稷及祭孔、祭山川日月。成為國家正規的宗教祭奠,列入國家活動的日程;另一方面,祭祖及祭天神、地祗、人鬼、物靈,成為民間普遍的宗教活動,特別是祭祖活動,深入到每個家庭和日常生活中。”[1]這在歷代王朝的宗教政策中都有所體現,這里主要以清朝為例簡單的進行說明。清朝雖然是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但清朝的歷代統治者都注意吸收儒家文化的思想,尊孔崇儒。清王朝建立后,并沒有向全國推行滿族的原始信仰薩滿教,而是確立了薩滿教與尊天祭祖祀孔的古代宗教并行的國策,重視祭祀活動賦予了國家政權的合法性意義。
2 神道設教的政治目的
儒學作為漢以后的官學,其重人事輕鬼神的精神直接影響了主流政治家和思想家,使他們有較強的人文理性,禮教治國,輔以法刑、鬼神,以人道兼神道,“神道設教”,這也是歷代封建統治者制定民族宗教政策的依據。
清朝前期的統治者自覺的學習漢族先進的儒家文化,下面就以清政府對藏傳佛教的態度簡單的說明制定民族宗教政策的依據。總的來說,清朝統治者能夠以一種堅定地現實主義立場看待一切方外的宗教,在蒙藏地區鼓勵藏傳佛教的發展,并給予喇嘛許多優惠政策,其目的無非是“興黃教以安眾蒙古”,加對蒙藏地區的管理。但是對南方較為發達、與漢族雜居的地方,以及廣大的中原地區,清政府是嚴格限制佛教的發展的,主張通過儒學的灌輸來達到禮儀教化的目的。而蒙藏處于邊遠地區,要宗教在這些地區影響較大,因此只能借助于佛教來進行管理,其動機無非是出于神道設教的考慮。
3 民族多元通和模式下的多元的民族宗教政策
清朝在入關前是崇信薩滿教的,但入關后,并沒有強行推行薩滿教,而是注意吸收漢民族的先進文化,用儒家文化來治理天下。清朝統治者還宣揚“本朝帝王為圣王圣師,即學于孔道,師法孔子,施孔道于政,教孔道于民”。 在制定民族宗教政策的時候,也注意到各民族的不同的特點,對他們實行恩威并用的民族宗教政策。對利用維護統治的宗教利用,在有些地區并鼓勵其發展。但對中央政府不利的宗教,采取排斥、打擊與鎮壓的政策。比如對蒙藏地區,清朝統治者“因其教不易其俗,使人易知易從”。對藏傳佛教的上層人物,盡力的拉攏,采用各種尊崇和優禮措施,企圖柔化他們,使他們能夠歸順中央的統治。對南方那些與漢族雜居的地區,采用儒學教化的方法。在中原漢地,對佛教的發展與人數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在不同地區對佛教不同的態度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是根據民族地區的文化差異來制定宗教政策的。另外,對伊斯蘭教問題上,雖然在對待其教派內部矛盾上,處理不當,但對伊斯蘭教的態度基本上也是堅持各行其道,不必強使伊斯蘭教信仰者改宗的政策,對回民要“一視同仁”,同時也堅持以儒學訓導回民,企圖使之歸于“德化”、“興孝勤忠”等。總之,統治者為了滿足政治上的統治,允許文化上和信仰上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同時統治者對待各民族的宗教政策也極大影響了各民族的地區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中華民族兼容并蓄的傳統。
以上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它的以孝悌治天下的思想使得敬天法祖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宗教,成為中國人的信仰基礎。儒家先哲大都對鬼神的存在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但卻提倡在祭祀時應該嚴格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其目的是為了神道設教。中華民族因其民族的多樣性而呈現多元的格局,在對待各民族文化的問題上主張“修文德以來之”,用儒家先進文化來教化周邊民族,反對戰爭霸權;但同時儒家文化又具有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思想,使得統治者在制定民族宗教政策時根據各民族具體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由于儒家文化的影響和統治者制定的各種民族宗教政策,使得中國的民族國家宗教和其他具有獨立教團的宗教、少數民族傳統信仰和民間宗教與儒學并存,共同維系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牟鐘鑒 著,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卷三)宗教#8226;文藝#8226;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第10頁。
注釋:
① 《論語#8226;八佾》
② 《論語#8226;顏淵》
③ 《孟子#8226;萬章上》
④ 《孟子#8226;離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