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11-02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上面,因此短短幾年間世界各國的經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而在看到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的看到一味的破壞環境所帶來的后果,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讓我們束手無策。因此,如何看待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也就變得尤為重要,有人認為環境與經濟相互矛盾,有人認為環境經濟相互統一。本文著重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如何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關鍵詞:環境保護 經濟發展 關系 雙贏 方法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總體來說還是較為粗放的發展模式,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經濟的發展仍然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這種發展模式同時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環境,可以為經濟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可為經濟系統提供更多的資源,也可容納經濟系統產生更多的廢棄物,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增強,人們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產品用于環境建設和環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對廢棄物進行治理等。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良好環境條件的需求越來越強,人們就會主動的保護環境、改造環境,使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只要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充分利用環境與經濟相互促進的一面,是可以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協調發展的。
1以環保優先、科學發展理念為先導
必須堅持把環境承載能力作為確定發展速度、規劃布局項目的首要前提,落實“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減”要求,在資源開發中落實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中促進經濟發展。在具體工作中,必須著眼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努力從源頭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著眼于實現增產減排、節能增效目標,堅持將環境容量作為開發和發展的大前提,把環境準入作為調節經濟的硬手段,把環境管理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嚴厲措施。
2 以深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根本
資源型欠發達地區“長”在豐富的礦產資源,“短”在產業結構偏重、資本技術缺、產品鏈條短、增長方式粗放。就呂梁而言,揚長補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開放引進,開發拉長,多元做大”。開放引進,就是以項目為載體,重點引進一批填補本地產業空白、支撐經濟快速 發展的重大項目,從根本上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為節能減排奠定產業基礎。開發拉長,就是立足資源優勢抓開發,推進技術創新促開發,借助項目引進助開發,促進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鏈條式、循環式發展,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多元做大,就是引導和支持各類資本重點投向新興產業,以投資的多元化推動產業結構的多元化、以產業高級化推動增長方式集約化,藉此徹底擺脫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產業結構的羈絆。
3以減少污染排放量為切入點
減少污染排放量,重點在存量,難點在減量。削減存量,最直接的手段是“以增長換取環境”,對排污量大的企業取締關閉一批、停產整治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以此來改善生態環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把環境保護作為一個產業,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采用節能環保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帶動產業整體素質提高,從根本上減少污染排放,優化經濟發展方式。
4以嚴格落實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部門協同機制,增強環境執法和監管的協調性、整體性;健全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增強企業自覺守法的社會責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績效評價機制,增強各級黨委、政府貫徹環境保護國策的積極性、主動性。凡是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必須嚴格做到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開工、同時投入使用;嚴格執行環境容量控制制度,以許可排污總量安排項目、配置產能;嚴格執行限期達標和強制淘汰制度,堅決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設施;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把環保責任、環保任務落實到企業,落實到人員,形成一級對一級、層 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5 以喚起全民綠色意識、環保意識為基礎
廣大群眾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應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各級政府要全面開通環保信息渠道,進一步增強公眾環保意識,鼓勵和引導群眾積極投身環保事業,使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要大力開辟環境違法案件的舉報、訴訟通道,堅決查處和糾正執法司法過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在全社會形成一股人人關注環境保護、自覺監督環保執法、依法維護環境權益的強大合力。
總之,規律是事物發展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穩定的聯系,體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基本秩序,是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相對靜止的內容,它具有客觀、隱蔽、普遍、穩定、強制和適應等特性。規則是人為規定的,規范人類行為的倫理道德、規章制度、法律條例、標準規范等的總和。人類實踐已反復證明,偏離規律的規則往往是事物發展的離心力。背離規律的規則常常是事物發展的阻力,只有順應規律的規則才是發展的動力。環境經濟政策同樣適用于這一規則,同樣適合這一結論:只有同時順應環境規律,才能成為發展的動力,取得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鐘水映,簡新華.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39.
[2] 李克國,魏國印,張寶安.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3.46.
[3] 覃成林,管華.環境經濟學.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7.
[4] 尼克#8226; 漢利著,曹和平譯.環境經濟學教程.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5.383.
[5] 鐘水映,簡新華.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45.
[6] 左玉輝.環境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