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88-01
高爾基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優秀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百煉為字,千煉成句”(皮日休語),其中必定蘊涵著真摯的思想感情,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語文課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它包含了自然美、生活美、科學美、藝術美等美育的內容,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去揭示作品的意境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一環。
1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
通過反復有感情的誦讀,讓優美的語句植入學生的心中,品味、賞析情與景構成的意境,可以讓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感染和愉悅他們,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例如,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通過想像和聯想,自然舒展的荷葉,姿態動人的荷花,若有若無的荷香,疾如閃電的荷波,默默地陪伴著作者的多情的流水……月夜下荷塘的美妙境界在學生腦海中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就不難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那種淡淡的哀愁當中夾雜著的淡淡的喜悅之情了。
2 分析生動凝練的關鍵詞
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曲有“曲眼”,文有“文眼”,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作品的意境美。例如賀敬之《回延安》中的一段: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過來,一頭撲在親人懷……
教學中,應重點分析“抓”、“貼”、“撲”三個關鍵詞。“抓”字,突出了詩人重返他曾生活多年的、魂牽夢繞的革命搖籃延安時的無限喜悅激動的心情;“貼”字,表現了詩人之心緊貼延安人民之心并與之一起跳動的真摯感情;“撲”字表達了千言萬語也說不盡作者對延安人民的深長的情誼。這幾個關鍵動詞,真切地展現出軍民的魚水情,把讀者帶入對延安無限向往和熱愛的意境里,內心深處頓時有了一股親身體驗一下革命圣地當年火熱的戰斗生活的激情和沖動。
3 分析富有哲理的警言
警言是一種析理精辟、含義深刻又極富意義的語言藝術形式,它往往也構成意境,達到“豁人耳目”的藝術審美效果。例如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一文寫道: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段警言充滿哲理又警醒人心。讀者腦海里浮現出許多不覺醒的中國人睡在一個密閉的鐵屋子里,不知不覺地走向死亡的慘狀;但終于有人起來抗爭,又讓讀者在對黑暗時代的憤懣里,上升到一種振聾發聵、依稀看見希望之光的意境里。讀者仿佛看到魯迅先生臉上露出的困惑表情,聽到先生呼喚麻木的民眾醒來的聲嘶力竭的吶喊。
4 分析高明的修辭技巧
文章中運用各種修辭技巧,能使語言形象鮮明、跌宕多姿。教學中注意分析文學作品里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也有助于揭示意境。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琵琶聲的描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作者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聲喻聲,以形繪聲,充分調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把音樂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形象化,將樂曲的美妙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進入到“秋江月夜琴聲凄”的悄愴、幽邃的藝術境界里。秦牧說得好:一個“精彩的比喻,仿佛像是童話里的魔杖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來。”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
用多媒體展示與作品內容相配的畫面,并播放與之相吻合的音樂,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直觀地感悟作品優美的意境。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精美的畫面:空寂的山野剛下了一場秋雨,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亮皎潔的月光灑遍被雨水洗滌后蒼翠的松林,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緩緩流淌于石板路上。竹海深處傳來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洗衣歸來時銀鈴般的笑聲,勤勞純樸的漁夫劃著小船穿過層層蓮葉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
整首詩像一首優美宛轉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宜人的山水畫,渲染出一種令人神往的意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蘇軾對王維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語文教師,讓我們不懈努力,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去發現美,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