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型左右仕途
發型左右仕途,已成政界共識。無論是左分還是右分,三七分還是四六分,都有講究。
2007年,還是英國保守黨領袖的戴維#8226;卡梅倫為了求得政治好運,換了發型——將頭發從右分改成左分。
這次改變發型,他聽取了時尚顧問的建議。美國一項針對總統發型的研究表明,大多數贏得總統寶座的美國總統,都梳著從左邊分縫的發型,“左邊分縫的發型,會讓人對大腦左半球控制的能力產生無意識的關注。傳統上,大腦左半球象征著陽剛能力;從右邊分縫的發型,則會使人對大腦右半球的能力產生無意識的關注,這部分大腦象征著女性化的陰柔能力”。
有分析稱,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2000年敗給小布什,就因為他當時梳的是從右邊分縫的“陰柔氣”發型。
當然,也有人不信邪。物理學家出身的默克爾在成為德國總理前,曾強硬地表示:“政治歸政治,我不會為了政治而改變容貌。”結果,2002年,默克爾在總理候選人爭奪戰中失利,輿論把這次失利歸咎于她的古板發型。
2005年,默克爾被正式提名為總理候選人,她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明確要求她改變形象,尤其是發型。為了政治前途,默克爾不再嘴硬,接受了這一建議。
在造型師的設計下,一個全新的默克爾誕生。很快,德國人在競選海報、電視上發現,默克爾變漂亮了。
在輿論的一片稱贊聲中,默克爾的支持率一路升高,她最終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有媒體甚至說,新發型挽救了默克爾的政治生涯。
美國老牌政治記者、電視主持人納森#8226;邁特蘭德在《投誰的票》一書中提及:“民意測驗顯示,在80萬關鍵的游離選民當中,60%的人表示領導人的形象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2005年,布萊爾參加競選時,他的對手要么頭發稀少,要么頭上無毛,布萊爾的頭發少說可以替工黨多掙到50萬張選票。
禿頭何談政治
有人說,“政治是丑陋人士的表演,但它不是適合禿頂男人的表演”。因此,在政界,最大的歧視不是種族和性別,而是禿頭。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富可敵國,但無法用錢收買歧視禿頂的選民。他曾經這樣解釋自己的半禿:“我之所以頭發很少,是因為我大腦中全是智慧,不容頭發生長。”顯然這番說詞連他自己也說服不了,否則他也不會拼命給自己植發。
美國《時代周刊》刊登過一篇名為《禿頂真相》的文章,指出美國歷史上有超過五位總統是禿頂,“不過,在過去的51年里,我們除了在艾森豪威爾再次擊敗艾德萊#8226;史蒂文森的那場選舉中,看到過兩個禿頂一起出現的情景之外,再沒見過禿頂總統”。
一名美國醫生經過多年研究,得出“頭發理論”:政治成為電視化活動之后,美國歷次大選中,凡是禿頂或發型很差的總統,都要靠委任或代理的方式入主白宮。
在英國,“禿頂當不了英國首相”的說法一樣盛行。丘吉爾是最后一位入主唐寧街的禿頂首相。在當時的選舉中,與丘吉爾競爭的工黨黨魁阿特利也是禿頂,而且他的腦袋比丘吉爾的更光。此后的五十多年里,禿頂的人再也沒入主唐寧街。
英國最近幾屆大選似乎也應驗了這一“真理”:1992年,梅杰與基諾克競爭,后者雖然被譽為“本世紀英國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但因為是禿頂,敗在了梅杰手下;1997年,布萊爾對陣梅杰,雙方都不是禿頂,但黑發勝過了白發;2001年,布萊爾對陣禿頂的黑格,布萊爾再次勝出。
在政界,禿頂被稱為“遭迫害的少數人”。
黑白全看需要
總統的寶座人人向往,但這并不是個省心的職業。美國很多總統上任后,會迅速衰老,證據之一就是迅速變白的頭發。
美國研究老齡化的專家邁克#8226;萊森發明了一條名為“真實年齡”的公式:一年的美國總統任期,平均會讓人老兩歲,“無論他們屬于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之前身體如何,是否曾是運動員,如果任期為八年,他們等于老了16歲”。
有人專門研究了從華盛頓到尼克松之間36位前美國總統的壽命,發現其中26位在預期壽命到來前去世,而“愁白頭”的例子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克林頓入主白宮時,頭發還以棕色為主,僅僅過了兩年,他變成了“銀發老頭”;小布什之前的頭發還是“鹽和胡椒”,沒多久就全變成“鹽”了。
頭發顏色最變化多端的是奧巴馬。奧巴馬入主白宮后不久,就把頭磕在了“空軍一號”的機艙門上。這張照片登上了媒體的頭條。讀者意外地發現,經過一場選舉后,奧巴馬的頭發竟然變成了銀白色。更有意思的是,兩天后,他的頭發又重回烏黑狀態。
奧巴馬是否染發,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人分析,奧巴馬很可能是通過染發,使自己看上去更加蒼老。當時,奧巴馬只有47歲,雖然比年近七十的麥凱恩更有年齡優勢,但這一優勢成為他競選時最大的障礙。華盛頓與好萊塢不一樣,衰老可成為你事業的催化劑。
而且,奧巴馬天生一張“娃娃臉”,這讓他看上去與三四十歲的年輕人沒太大區別,那些保守選民怎能放心把國家交到他手中呢?
對政治家來說,把頭發染黑還是漂白,全看需要。
假發蘊涵野心
如果頭發稀少甚至是禿頭,又癡心于仕途的追逐,該怎么辦?幸好,還有假發。
很多人以為,假發的產生與時尚有關,實際上,它也是政治的產物。假發在歐洲流行,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禿頭有關。
長發在古代高盧是榮耀和自由的象征,是皇室血統的象征。路易十三年輕時就留了長發。但是年紀大了之后,他開始禿頂,只好戴上長及臀部的假發。朝臣競相效仿,之后擴散至官商士紳。到了17、18世紀,假發變成貴族氣派和特權階層的象征。
法國舉國追捧假發的風氣傳到北美大陸之初,假發仍然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后來,美國獨立運動興起。為了和歐洲大陸劃清界限,北美大陸掀起拒絕戴假發的風潮,假發與政治再次產生了聯系。
而大范圍內摧毀假發的習俗,仍然是政治。法國大革命之后,假發的功能有點像中國辛亥革命之后的辮子,是否保留假發,是保皇與否的名片。
頭發的真與假,似乎都與野心和欲望脫不了干系。
(摘自《新商報》圖/祁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