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戰略提出來以后,社會上各行各業都逐步建立起了以人為本的組織、管理、經營、服務體系。這說明人們已開始關注人,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地位和價值。但是由于一些人沒有真正認識以人為本的發展歷程和在科學發展觀中的核心地位,從而在實踐中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既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本義,也嚴重影響到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因此,有必要對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探索與實踐問題進行再認識、再分析。
關鍵詞:以人為本 目的 手段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是黨的三代領導人著力于反思我國過去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實踐,也是總結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期間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片面理解,許多地方只注重經濟增長,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過多強調物質利益,造成人被物化,也造成人們對現代性的反思。我們黨把握時代脈搏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科學發展觀必須以人為本為核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戰略提出來以后,社會上各行各業都逐步建立起了以人為本的組織、管理、經營、服務體系,學術界的專家學者也對以人為本做了專門的論述。這說明人們已開始關注人,認識到人自身的存在、地位和價值。但是還有一些人沒有真正認識以人為本中“人”的真正內涵,從而在實踐中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既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本意,也嚴重影響到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因此,有必要對以人為本發展理念中展以人為本的“人”的內涵進行正確的再分析與探討。
以人為本中的人首先要指人的生存權、人的人格,要求尊重人的生存權、人的人格。這是首要的,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基本準則。而如今社會上一些高級娛樂場所的服務員跪地上菜、“深圳奴隸主事件”等等表現出只把人當作賺錢的手段,沒有絲毫的人格平等而言。如果把人看成目的,服務員與消費者、打工者與老板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絕無高低貴賤之分,人格上是平等的。這說明要繼續加強尊重人的生存權、尊重人的人格的以人為本的宣傳,人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主體,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了人,毋庸置疑,社會的發展也趨向于社會公正,關注弱勢群體,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發展也愈來愈趨向平等、和諧發展,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相互協進,這與以人為本的內涵完全一致。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最大的目的,人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目的。而在現實社會中,人被物化,被各種外在因素給異化了,人變成了手段。以人為本中的人為之所以為人就是把人當作人,體現的是人類關懷。人在社會中發展,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是“屬人的”、“為人的”,我們不能僅僅把人看作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手段,不應把人看成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工具,應該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系、正確認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創造出人全面發展所需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現在“人”作為手段是為了將來成為目的,這個手段只是暫時性的。人是人的目的,歷史的自覺性正體現在這里。人們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在社會發展中所進行的活動一定會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弛。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根本。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不僅要求人們的物質文明極大提高,同時人的精神文明也應大大發展,人的政治文明也應大大發展,人的審美觀念也應隨之而極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中“全面”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最廣泛的發展主體,指社會上的全體人,包括各行各業各領域的全體公民,也可以說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二是個人發展的全面的內容,指人的身體、心理、審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的全方位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相對于人的片面局部發展的,是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世界觀和整體系統看問題方法論的具體運用和體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也包含著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協調”是矛盾統一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指人與人之間或人內部關系之間的協同合作與為協同而作的調整平衡。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是相對于對人的畸形發展來說的。其要求包括:一方面,社會上各行業要形成各司其政、各守其位、互相幫助、共謀進步的和諧發展,尤其應當重視當前干群關系緊張、社會中彌漫的仇官、仇富心理狀態,應該積極面對并努力尋找解決的途徑,堅持不能以一部分人的利益損害另一部分人,或者使一部分人的發展壓制取代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的大原則,去處理社會上方方面面事宜;另一方面,社會上每個人要達到身心美全方位的發展,達到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和諧。
以人為本不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所要求的是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里應該著重區分以人為本和以人為中心這兩個概念。以人為本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相對于人對人的依賴與人對物的依賴,它沒有破壞人與物的平等關系,旨在建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生活方式,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以人為本旨在致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積極創造人們能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斷實現人們的平等發展、和諧發展,關注弱勢群體,政府與各組織要自覺尊重和保障個人的合法權益,尊重人的能力差異和能力貢獻,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發展,使人能夠自我實現;而以人為中心強凋人是“萬物之王”的地位,物只不過是人的利用的對象,人“有權”盤剝自然.這樣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就遭到破壞,“以人為中心”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新理念,是“人定勝天”這種觀念的表現,在這種觀念統治下,造成許多隨心所欲破壞生態例子,這些在中西方國家比比皆是。可見,“以人為中心”的觀念并非是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我們在理解以人為本時,一定要把它與這種錯誤的觀念區別開來,尤其注意現在,有些文章和著作在解析科學發展觀時,沒有正確區別這兩個概念,誤把以人為本看成是以人為中心,這是很不嚴肅的,在理論上是極其混亂的,在實踐上是極其危險的。造成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難以科學的貫徹與落實。
參考文獻:
[1]韓慶祥.《全面準確深入理解以人為本》,載于《面向“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李翠榮.人的科學發展論[J].社會科學家.2009年11月
[3]陳興華.以人為本不是以人為中心[J].觀察與思考.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