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文化就被認為是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人類知識和行為的總體。根據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組成。”(Goodenough, 1957) 而賈玉新則將文化的特性概括為:1. 文化由人們的內隱和外顯的行為組成;2. 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符號被人們習得和傳授的知識;3. 文化是群體行為規則的集合,文化可以在,也可以不在個體行為中反復出現,但可以被理想化地推定可能出現在某一社會或群體的所有的成員的行為之中,因此有了中國文化,英國文化,美國文化等提法。4. 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等都屬于文化范疇;5. 世界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成分;6. 文化和交際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說,只有雙方共享一套社會期望、社會規范或行為準則時,有效的交際才能得以進行;7. 文化是動態多變的;8. 具有選擇性,文化只把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傳給后來者,這種功能可以用來界定不同的群體。 9. 文化這一集體無意識不可避免的產物是群體或民族中心主義,可能會導致交際失誤,嚴重時甚至會帶來文化沖突;10. 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正如E. Hall 所說,“如果你觸及文化的一個側面,其他任何方面都會受到影響”(Hall, 1976)。
進行什么樣的文化滲透呢
多數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經濟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尤其如此。在古代,文化和環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及行為模式或行為的社會規范。
中國是農業文化(大陸文化),而西方是商業文化(海洋文化)。不同的文化塑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
中國文化發祥地是黃河流域,氣候屬溫帶,使中華民族發展了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經濟,并養成與之相適應的生活習慣,也陶冶出了根植與此的中國哲學思想。統治中國文化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仁”和“禮”。 “仁”是人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標準和人生的最高理想和目的,“己欲立而立人,己裕達而達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人我并重,兼顧人己。一人獨自難以為“仁”,要達到“仁”,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納入集體,納入大家庭,和集體融為一體。“禮”是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規定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相應的行為,從而使社會達到和諧。總之,這些哲學思想必然導致中國文化的群體或集體取向,群體或集體主義高于個人主義,人們崇尚和諧的社會關系更重于事實,并且在交際時重意會而非言傳。
Hall 則把時間觀念分為單一性時間觀念(Monochronic time system)和多樣性時間觀念(Polychronic time system)。
東方人根據對自然周期運轉的觀察,如晝夜更替,季節嬗變,人的生老病死和農業生長周期,勞作更迭,歸納出時間自身復歸的觀念,即時間是不停運動的圓。中國人普遍持有這種圓式時間系統(circular time system),認為時間是呈周期性的,生命也是循環的,人們在死后獲得新生。就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所說:“時間就象一個旋轉的圓,下降的弧是過去,上升的弧是未來,相交處的切線相連點是現在。”中國人持有多樣性時間觀念,認為一時間可以做多件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遠比計劃安排的日程表重要,持有這種觀念的人通常不會因為家人和朋友的到來影響到計劃安排日程或者是沒有按時完工而感到負罪和內疚。相對對英國、美國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守時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中國人則視時間為無限的資源,時間觀念不是那么強,甚至有意識地拖延時間,以便可靈活掌握時間。
西方文化的發祥地希臘是個島國,在海洋國家中最早地發展了商業經濟,很早就擺脫了氏族社會的血緣紐帶,建立了較為平等的人際關系,因為他們活動在海上,他們養成了好“動”的取向,求變、好奇成為海洋文化的特點。在古希臘的信仰中,人神權利平等,從《希臘羅馬神話》中就可見一般,眾神皆有著人性弱點,而人類英雄反而日趨完美。在基督教中,耶穌主張,除神之外,其他一切人平等,乃至愛你的敵人。耶穌還主張,家庭中的成員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稱呼母親,而且認為子女可以與父母相爭,甚至為敵。這說明,人際關系中,一切人平等,天賦人權,并且人際間的分化是受到贊許的,因此,人際交往中,個人的精神氣質,競爭能力和品德,是決定因素。可以用下列詞匯來描述西方人的交往原則:利己,競爭,對抗,平等,獨立,求異,求新,自由,自助,走極端,注重隱私等等。由此發展而來的必然就是“個人主義”,這在好萊塢的電影里屢見不鮮了。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高于群體主義,人們崇尚對抗、競爭,人們直言快語,在交際時更加注重言傳。
以猶太——基督教為傳統的西方文化則認為時間是有起點的,它或者在創造萬物的上帝那兒,或者從創世紀開始(編年史的零點),它也必有終端——它伴隨末日審評而到來,即也在上帝那兒結束。時間就是一條直線,單向地持續運動:時間在前進,流逝,飛行……英美人所持時間觀念就是這種線性的時間系統,時間是像一條直線一樣,永往直前,而時間是有開端和結束的點的。最能反應這種思想的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英美人持有持單一性時間觀念,認為事情應該是一次做一件,并且注意力是集中在做的事情上的,對他們而言,時間是分成塊的、成單元存在的,時間是商品,時間是能夠被計劃安排管理的,因此,持有該觀念的人常常覺得時間緊迫。因此英文中有“Time is money.”“I spend one hour in doing homework.”“Time flies.”等等說法。
這些文化的差異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從而使學生能夠接受英美文化的同時加深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