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體育課程新課程的實施,不只是將其名改為《體育與健康》,它關注的是學生的健康,即如何通過體育實踐活動,增強體能,掌握基本的體育與健身的知識和技能,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體能、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整體健康水平。新的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選擇、教法的運用、師生關系的處理等方面對體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有許多關于新課程的理論研究成果,解決課改中的許多問題,在常態教學中,仍然有不少問題亟需面對,本文征對教學中實際情況,淺談自己一些認識,以期對同行能有所啟迪。
一、新課程繼承與發展
1.名稱的改變
體育新課程改名為《體育與健康》,可以看出,這次課程在教學中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2.指導思想的轉變
舊大綱關注是教師如何教教材,而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目的任務的變化
新課程沿用了“一個目的,三項基本任務”的表述方法,但其內涵改變了過去目的與任務混淆不清、相互重疊的現象,在教學目的中突出了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思想;教學任務強調了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鍛煉、自我評價、學會科學的鍛煉方法,為身心健康發展和終生體育奠定基礎。
4.課程結構的變化
新課程增加了選修教材的比例,使課程內容彈性化,多樣化,為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方法更加的開放,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可根據學生不同年齡、身心特點、選擇多樣的教學內容,是新課程“放開、開放”的一種思想。
5.課時安排的變化
初中課時選修教材比重20%增至50%,教材中田徑教學時數基本不變,體操教學課時數相對增加,武術教學時間由過去6-8%增至10%。新課程增加了選修課時,加入了教材內容的彈性,為教學留有了較大的空間,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控制。
6.教學評價的變化
新課程在考核評價上作了重大改革,以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為指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核心,考核學生學習態度與進步程度為標志,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二、對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的實踐
1.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意識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遺傳、營養、環境、衛生、心理負擔、生活習慣及體育鍛煉等,其中容易調控的因素是體育鍛煉,而學校體育就是通過體育鍛煉的教與學來實現其目標與任務的。開展健康教育,學生應能掌握一些衛生保健知識,并且實現在行為上,從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等經常遇到和關系的健康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養成衛生保健行為意識和習慣。
2.使學生養成終生體育意識
張細謙認為:要對學生進行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可從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習慣和體育能力這幾方面努力。
要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且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了解運動項目、競賽規則等常識,不僅學習實際還要學點理論,在體育運動中獲得體育運動過程或結果所帶來的樂趣。體育習慣是一個人長期進行體育鍛煉,鞏固下來的。促進身體發展,并達到愉悅身心等目的的行為方式。在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練習中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堅持不懈,能為學生形成體育習慣打下基礎,并鼓勵學生以頑強的意志持之以恒的進行鍛煉,學習一些自我鍛煉的方法。
3.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鐘啟泉等認為:在體育課程和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各環節,始終將學生的主動、全面發展放在首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因此,按這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中要加以選擇,以學生是主體這一觀念,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受益
教育要為學生服務,并且是為每個學生服務。教材指出:體育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個性的教學,在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同時,又特別注重人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聯系學生個體的體能和氣質特點,這樣的教學在積極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了社會化,即成為社會所需的各類型、各成次的高素質的人才。而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最基本的做法是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達到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從而吸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通過學習,實現目標,激起學習體育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小結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用新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了解新的教學任務,合理的安排好課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好本校的選修教材,采用合理的成績考核與教學評價體系。同時,學生通過新課程的學習,要達到身心的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體育運動興趣的增強,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衛生保健意識,在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自尊心和自信增強。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石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