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視覺思維理論中提出“視覺具有積極探索的思維特性,主要對大腦記憶庫里圖像進行理解、選擇、概括和抽象、重構的加工創造”。他認為只有感知,尤其是視覺才是思維的本質?,F行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特別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變革”。而美術教育中要求我們教師培養學生的新意識。美國心理學家麥金引用視覺思維的創新功能:“直接感知的探索性;運用視覺意象操作發揮想象的靈活性;便于產生頓悟的實際性,提出培養視覺思維主要是訓練觀察、想象、構繪的能力?!边@些都對中小學美育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美術就是創造性的表現人類的情感生活。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來感受生活。藝術又來源于生活,呈現社會人文性,因此,視覺思維多元化開拓是美育的根本點與關鍵所在。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高中美術教育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它對學生文化藝術素養的提高、愛國主義精神的增強、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以及對不良文化的抵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我們的社會已進入到一個視覺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時,我們的高中美術教育就需要思考如何應對沖擊,找出一條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而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欣賞觀念都與當下的視覺文化時代相互脫節。
首先,高中美術教育一直都是素質教育的薄弱點。即使有些學生想考美術專業院校,很多美術教師也只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上,擔心疏忽了這點學生就無法應付美術高考專業考試。于是就不斷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卻不注意鑒賞能力、審美認知培養,早已忘記美術學習的核心內容是審美。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不少所謂的美術特長生成了只會一味的畫畫的匠人,他們不懂得欣賞、不懂得感知,更不懂得歷史人文,這樣的人才完全不能適應當下這個視覺圖像占主導地位的感性文化形態的時代?!睹佬g鑒賞》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正常都是安排在高一學習,因為它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再延伸。普通高中美術教育不應該成為應付高考的平臺,更不是培養少數專業美術家的教育。因此,將美術鑒賞與美術技巧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審美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高中基礎美術教學關鍵所在。
其次,當下美術的門類也不再是傳統的的繪畫、雕塑、建筑、工藝這么狹義的分類了。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它之所以區別于其它藝術,是因為他的造型性、可視性、靜態性、物質性。美術是一種物質形態,它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20世紀在西方出現的現代與后現代美術,比如其中的觀念藝術、達達藝術、新媒體藝術、波普藝術等等這些美術形態,他們并不屬于傳統的美術范疇之列。而在最新《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現代媒體藝術已成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學科的學習模塊之一。因此,國內又有些專家主張美術教育應該走出傳統的美術范疇,從而提出了“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和“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等新的理念,將新興藝術形態納入到美術課程中來,甚至融入到美術課堂當中來,我們的美術教學也不再是傳統瞬間的靜止狀態的物象的訓練,而是把新型的動態圖式與影像結合在一起。這是在視覺沖擊年代下美術教育的必然趨勢。
第三,在商品經濟的充斥下,許多人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很多視覺圖像被創作成沒有意義的形象符號,甚至為追逐感官刺激出現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因此,在這樣一個視覺文化的時代中,我們必須發揮美術教育的美育功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提高文化藝術素養,以此來應對視覺圖像泛濫的沖擊?!陡咧忻佬g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蔽覀兘處熢诿佬g教學中應該恰當的選取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結合實際生活選取健康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設置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探索,探索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美術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認知,把純粹的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到對人文內涵的關注上來。
第四,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單純的美術知識的講授或者美術作品的臨摹根本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尋找靈感,到生活中去挖掘靈感,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民間文化資源,走進博物館、走近民間藝人,在感受藝術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完成藝術作品的創作。這與美術新課改中提出的“激發創新精神和增強實踐能力”,是相符的。
總之,視覺文化以其強大的沖擊力,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一項主要的研究課題,它猶如一股清泉,給這個時代的美術鑒賞與藝術創作帶來了新意;同時也挑戰了當下的高中美術教學課程。所以,如何利用好這股新泉,這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不斷探索,這是應對視覺文化時代審美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對高中美術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有效嘗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