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特別是名校之間的“生源爭奪戰”比往年更加激烈。在爭奪趨于平息、高校招生進入一批次錄取階段之際,7月21日央廣《新聞晚高峰》的一則報道,再次引起媒體和公眾對“高招”的關注:“安徽省7名考生拿到了南京大學的‘預錄取通知’,卻未被錄取。”
這被網友戲稱為南大“鴿子門”。事發后,《新京報》發表社論《預錄取亂象,教育部門不能再縱容》,質問:“‘預錄取’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搶生源行為,教育考試部門為何不早對這種不合規的做法,加以制止,同時提醒考生加以防范?”“教育學專家”也不失時機地發表高見,更有媒體稱:“高招‘預錄取’是對考生利益的殘忍踐踏。”
南京大學和安徽省考試院分別作出回應。南京大學學生工作處處長劉源解釋說:“往年我們都會追加一些名額帶走預錄取的學生,但是今年分數線提高了不少,安徽省情況尤其特殊。我校已經對該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錄取生,實在是一名學生也沒辦法再接收。對此,我們深表遺憾。”作為多年的一線招生人員,我能領悟南京大學方面的“苦衷”:按照錄取規則和考生志愿填報情況,若要兌現“預錄取”承諾,至少要使錄取人數翻番。由于“高校招生是最后也是最頑固的計劃體制”,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安徽省教育廳對此事回應說:“南大的預錄取協議實際上就是在錄取前對考生作一種承諾,作為教育主管部門來說,并不反對高校作出這樣的承諾,但是高校在考慮到有風險的時候,是否能夠首先考慮到考生的利益而不是高校自身的利益?如果是一個負責任、守誠信的高校,應該把可能面臨的風險告訴考生,不能為了學校的利益而大包大攬。”
在媒體紛紛抨擊南京大學不誠信,呼吁教育主管部門不能縱容“預錄取”這一“潛規則”時,忽略了:為什么南京大學等“名校”能夠實施預錄取?實施預錄取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我認為,很多媒體稱“預錄取”是“潛規則”,這種提法本身值得商榷。多家名校實行“預錄取”多年,眾所周知,“潛”在何處?
須知,高校招生真正的“潛規則”,是一個眾所不知的事實:一些省的教育主管部門,每年向“名校”提供高分考生的信息。雖然多年來,教育部三令五申強調,不得未經許可泄露考生信息,許多省也信誓旦旦向媒體表示:“沒有對外透露考生信息。”但據我查證,這是一個“真實的謊言”!南大“鴿子門”事件發生后,作為多年的一線招生人員,我在微博上表明了立場:南大放“鴿子”須遭譴責,但認為“預錄取”是“忽悠”考生,有失公允。第一,實行預錄取前高校“爽約”頻頻,緣何未起一絲波瀾?預錄取是不是以學校聲譽為擔保的單向承諾?第二,高招“預錄取是對考生利益的殘忍踐踏”的說法,聳人聽聞。須知,“預錄取”之所以能實施多年,主要就是因為“白紙黑字”的承諾,得到了考生及家長普遍歡迎。第三,對南大“鴿子門”事件,各高校當“引以為戒”,還是“因噎廢食”,是否應充分尊重考生及家長的意見?
當今高校招生存在“亂象”,這毋庸置疑。但認為“預錄取”造成“亂象”,卻是本末倒置。事實上,“預錄取”類似于國外一些名校的“有條件錄取”,即考生只有在充分滿足預設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被錄取。換言之,南大“鴿子門”的出現并不是由于“預錄取”本身,而是由于當今“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預錄取”不夠規范。高校希望獲得優質生源,考生希望進理想高校,各方博弈和競爭,這在任何國家均普遍存在。只有當兩種希望無限接近、日益趨同時,良性的競爭秩序才能建立。因此,教育部不是要取消“預錄取”,而是要使之規范有序,從而使考生和高校的利益均獲得切實保障,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