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07-01
摘要:時下高校校園追求自立的呼聲越來越高,許多大學生渴望接觸社會,更多的在校生希望能夠獲得實踐鍛煉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勤工助學近幾年在高校獲得了持續發展,其重要性日益顯現。本文對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特征進行了分析,對于進一步推進高校勤工助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勤工助學
隨著1998年高等教育“招生并軌,上學繳費”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各高校中都存在著一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他們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承擔學雜費和生活費用。現在一個大學生的學費是18年前的25倍,已遠遠超出了人均國民收入的水平。如何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讀書難的問題,國家和各大高校隨之采取了包括“獎、貸、助、補、減、勤”等一系列的資助措施,其中勤工助學活動由于具有機動性、公平性、實踐性、可持續性等特點,兼具解困與自我提高的雙重功能,已成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選擇的一種自我解困的方式。
1 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常見的形式
通過實地訪談,筆者了解到,現在學生從事的勤工助學活動主要分為下列兩大類:第一類是在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上兼職,由于學校資金有限,崗位有限,因此能夠從事此項工作的學生人數非常有限。第二類是在校外從事勤工助學活動,主要包括:
1.1 家教。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家教市場也隨之日益擴大,大學生認為這一工作是屬于智力型的工作,比較體面;加之做家教的時間多數是在課余時間,因此,家教已經成為大學生樂于從事并已經廣泛開展的一種勤工助學方式。
1.2 校外兼職。近幾年來,由于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大,“畢業面對失業”迫使他們早日走入社會,搶占先機。同時,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很看重其是否有工作經驗,導致很多學生在讀書的時候選擇校外兼職,以便多積累一些社會工作經驗,符合選用條件。接受訪談的學生中有60%的學生表示對校外兼職很感興趣。
1.3 零工。也可以說是小時工,或者說成是訂單工,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較少,但是比較靈活機動,做起來比較容易,這類工作包括發放報紙、發傳單、臨時促銷、快餐店的服務工作等等。
2 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中組織化的缺失
對上述勤工助學活動的主要方式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我們會意識到現階段的勤工助學活動呈現出自發性和分散性的特點。
2.1 自發性的表現:首先,大部分學生選擇從事勤工助學活動是受家庭經濟困難所迫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訪談的過程中,很多同學談到如果家里的經濟條件好一些,就會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并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業余時間,享受大學教育的從容和美好。其次,部分學生是自己通過中介所、墻上的招聘廣告、同學的推薦等方式來獲得家教、兼職等勤工助學工作。
2.2 分散性的表現:大學生在開展勤工助學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是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沒有照應。在訪談中問到是否知道班里還有哪些同學在從事勤工助學工作的時候,有很多同學表示并不知道,有些同學表示知道有的同學在做家教,但具體在什么地方做就不知道了。這些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勤工助學活動中組織化的缺失。
我們一般都認為,組織是指一個具有明確的目標、有序的結構、有意識協調活動并同外部環境保持密切聯系的有機結合的統一體。而“組織化”這個詞出現最多的是在企業的發展和建設中,兩個名詞合起來可以說成是組織的組織化程度,對于企業來說主要是指其是否擁有一個組織化程度很高的核心團隊,能否更大程度、更高效率地發揮現有核心團隊的作用和價值。對于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來講,其自發性和分散性的表現完全與組織的定義背道而馳,而組織的組織化程度更無從談起了。
3 新時期開展勤工助學工作的幾點建議
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完成學業、進行自我教育, 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當在學校大力倡導,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端正對勤工助學的認識,積極構建大學生勤工助學體系,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
3.1 明確開展勤工助學工作的定位與目標。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定位應該是助學、育人、榮校。助學是基本目標,讓每一個愿意參加助學活動的貧困生都能有渠道、有辦法,通過助學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育人,在助學活動中,以助學活動的設計為導向,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的精神,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制;榮校,在助學活動中,以學生的勞動和智慧,服務校園、服務社會、創造價值,打造學校學生素質教育的品牌。
3.2 在“勞務型”助學崗位基礎上,開拓“管理型”、“知識型”助學崗位。勤工助學工作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勞務型和智力型,勞務型的工作一般學生都能勝任,智力型的工作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能、專業知識及相關素質。要拉開崗位層次,原則上低年級的學生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比如打掃衛生、綠地認養、食堂勤雜、臨時搬運等;高年級的學生從事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比如助研、助教、助管崗位、教學信息員、科研助理、學生工作助理、就業市場和畢業生質量調查、學校網管、校外科技服務等等, 既能照顧到剛入學的低年級貧困生,又能提高高年級貧困生的實踐技能。
3.3 以助學活動推動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機制的建立。比如:學生宿舍成立由貧困生組成的宿舍管理委員會;校園管理中成立以貧困生組成的校園環境監察隊;成立以學生為主運營的大學生便利店等。
3.4 促進貧困生資助與大學生科技活動相結合。利用政策導向,鼓勵貧困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給予報酬,量化考核標準——只要貧困生每年在國家公開出版的雜志上發表1篇文章(以學校署名),即可在當年給予一定額度的助學金。既助學,又促進學生發展,還可擴大學校知名度。
3.5 逐步推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改革,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自主選擇讀書和勤工助學的機會。學分制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現在大多數高校執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實際上教學管理仍然比較呆板,課程多,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少,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很困難。
參考文獻
[1] 陳道華.論新時期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發展路徑[J].高教探索,2005,(4).
[2] 陳月霄.關于完善大學生勤工助學維權體系的探討[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