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19-01
摘要:筆者認為在語文教改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始,改變教學模式,敢于思維發散,展開想象能力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 興趣 創新
1 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因素
一些教師也許會這樣認為:“學生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不努力,智力差等因素造成的?!边@樣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首先要從興趣開始。興趣的濃厚和淡薄,往往影響到一個人做某一件事的成功與失敗。興趣的濃厚,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因素。牛頓對“成熟的蘋果為什么總是從樹上落到地下?”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開始,從而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發明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這說明興趣非常重要。興趣是牛頓發明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要素。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我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問卷調查以及學生各門學科成績的對比,發覺興趣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激發不起學習的愿望,成績差是固然的,別說是創造。但相反,教師如果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喜愛上這門功課,熱愛這門基礎學科,由感受興趣到喜歡學,樂于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成績便會提高,創造能力的潛在意識便會逐步形成,就能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空間。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绻麑W生對某種事物開始感興趣,凡是都問個“為什么”,教師再適當地加以引導、點撥,也許新的發明便從此開始,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訓練的主線作用,往往得以體現出來??傊d趣是創造發明的導火線,尤其是小學生對多姿多彩的大川世界都帶有濃厚的興趣,作為教師應創設機會,把握每一個有利于創造發明的細節,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其產生創造的欲望。
2 改變教學模式,為創造提供條件
傳統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創造力培養的要求,只有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了學生創造提供條件,才能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才有收效,才會做到不唯書不唯教而唯學的主體性,逐步使學生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應從如下幾點著手:
2.1 多開展師生課堂互動討論的形式。我個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創造力就是對很多人思想成果的概括和總結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使學生懂得如何進行信息交流,進行相互之間在教與學方面的取長補短。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一場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寫雪后的景色,我在講授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精神,要求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后,讓其通過同學與同學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大組與大組之間展開討論,再通過師生相互間的討論、提示、點撥找到答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2.1.1 默讀課文,概括本段主要寫什么?(雪后的景色)
2.1.2 討論,然后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雪后的景色的特點。(優美)
2.1.3 從哪些詞語來概括雪后的景色的優美?(粉妝玉砌,五光十色)
2.1.4 文章除了描寫雪后的美景外,作者還描寫了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場面?(歡樂)
2.1.5 從哪可以看出來?(堆雪人,擲雪球)
2.1.6 看到這樣的景色,作者心情怎樣?(喜悅)
2.1.7 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手法表達出這種喜悅之情?(側面烘托)
2.1.8 本段既描寫了雪后的美景,又寫了由于雪大,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也側面烘托出作者的喜悅之情,請你根據課文的內容,結合課文的插圖,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用一個詞語概括出這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雪美人歡圖)(注:在解決上述問題時,上面答案只作參考,在實際教學中,只要學生回答較為合理、較為正確的,我們都應給予肯定)。
2.2 動口動手訓練能力要兼顧。學生不但要動口練,還要動手練,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自學,訓練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當中就包含有可貴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2.3 課內外聯系起來。語文是一門工具課,語文教學要以課外活動聯系起來,努力做到具有娛樂性,社會性,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空間。教師只注重知識性的傳授,而忽略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的興趣往往得不到激發,那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3 敢于思維發散,促進學生的求異思維
語文課堂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課堂教學一切環節都要以思維為核心,我們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誘發學生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認識,使之不斷升騰,甚至超常發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3.1 多種組合。我們可以把課文的一些重點句子在不改變原句意思的前提下,啟發學生調整詞序組合成多種不同的句子?!墩蔡煊印芬徽n,全文重點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笨梢詥l學生組合為下面三個句子:
3.1.1 我國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是杰出的。
3.1.2 我國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3.1.3 杰出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是我國的。
3.2 句式變換。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維發散,采用不同的陳述方式表達句意。如《長城》一課的最后一個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笨蓡l學生變換如下幾個意思不變的句式:
3.2.1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嗎?
3.2.2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怎能不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3.2.3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誰也不能否認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3.2.4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3.2.5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嗎?是的。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敢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敢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展開合理的豐富想象力,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創新環境,提供更多的創新機會,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種有效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