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79-01
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和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數學教育,具有一定的數學素養,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是十分必要的。”素質教育的實踐證明: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在于課堂教學。而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實施素質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呢?這是數學教師及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關注的。
1 數學課程的特點
1.1 基礎性。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稱為表層知識,另一個稱為深層知識.表層知識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表層知識是深層知識的基礎,是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材中明確給出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層知識后,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相關的深層知識
1.2 有序性。數學課程是一個有節奏的,有重點的推進的一個過程,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在每一個階段確定一個主題,重點突破。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培養的有序的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應與整個表層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逐步掌握有關的深層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
1.3 延續性。數學知識環環緊扣,實施素質教育不能割斷歷史,數學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不能認為過去的一切做法都是“應試教育”,全盤否定過去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能把過去已采用過的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認識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經驗。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
1.4 開放性。抽象性與嚴密性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系統的學科學習,而且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和社會的服務,它不局限于解題能力的培養而應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有初步運用數學的意識。
2 素質教育的培養
2.1 思想品德的培養。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意識觀念等。初中數學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鉆研的開拓精神,樹立辯證唯物觀,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科學知識的培養。作為基礎科目的數學著眼點在于完成中學數學教學目的所規定的任務,具體他說,在于通過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概念,并培養技能,發展能力。《數學教學大綱》上所規定學生要了解、理解、掌握、應用的數學知識,就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所在,這也是構成學生數學智育素質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掌握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正確、迅速的運算能力,并逐漸形成技能和技巧。
2.3 技能操作培養。眾所周知,九年義務初中數學教材較之于過去的統編教材,明顯的一個差別就在于:九義初中數學教材增加了“實習作業”,這類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實踐。去運用。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操作素質,發展了能力。
2.4 審美能力培養。初中數學教材中的審美內容也隨處可見,一類是數學圖形的美,如圓等。另一是數學式子的美,如楊輝三角等。這些數學圖形,式子作為美的載體,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數學教師本身要成為美的示范。美觀整齊的板書,抑揚頓挫的語調,無不構成一種課堂教學的和諧美。
2.5 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抓好。成功者不驕傲,失敗者不氣餒,答題不緊張.考試不怯場,遇到問題不灰心喪氣,用良好的心態面對挫折與失敗等,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應是我們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