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68-02
摘要: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學中無論教師講得多么動聽,如果沒有讓學生有機地參與進來,其教學意圖將得不到很好的實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充分的研究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出適當的問題,一定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創設問題 主動探究 探究教學
現代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在課堂中大膽創新,嘗試自主、合作的探究式教學方式,現將在數學探究式教學中一些體會寫出來,請各位老師指導:
1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過程
所謂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主動地通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或猜想,經過調查、實驗,搜集資料,建立模型,通過分析、思考、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積極地理解和建構知識,改善自身心理結構,形成正確的態度、價值觀的過程和方式。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是由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嘗試去分析問題和解決提出的問題。然后,學生收集資料,或回憶先前學過的知識,用于證明假設是否有效或正確。最后,對資料進行處理,利用資料和先前學習的知識進行推理,對假設進行分析、驗證。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大膽假設,并且用所學知識驗證得出結論,充分體現了探究式教學。
2 初中數學探究教學的目標
探究學習可以使學生增強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發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探究式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未知的事物面前能主動地探求知識。探究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到求知的歡愉和成功的快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探究式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和創新的過程,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探究式教學的目標是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目標系統。在教學中,學生們對生活中的問題如何轉化數學問題產生了好奇,體驗了數學化過程。讓學生擺一擺,動手操作;想一想,觀察思考;議一議,交流心得;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等一系列過程,經歷探索數量關系,運用符號表示規律,通過運算驗證規律,也達到了從探索規律中增加數學知識,培養創新能力;也體驗了大千世界中事物的圖形對稱美,學會了傾聽、交流、反思,發展了科學思維,增強了科學精神。
3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3.1 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探究、思考的過程,就必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就必須克服過去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實現由“教”向“學”過渡,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與合作者,營造了一種教學民主氣氛,建立了一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與合作的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保留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教學環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主動性、開放性、靈活性的狀態。學生的情感處于自由、寬松、友好、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進入一個自由馳聘的心理空間。在學生探究中,自主的空間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平等的交流能夠進行知識的構建。
3.2 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探究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猜想假設——獲取信息——建設模型——解釋交流——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原理、公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從具體到抽象是認識發展的規律。在布魯納看來,智慧生長是形成表征系統的過程。而表征或表征系統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套規則。在人類智慧生長期間,經歷了動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三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征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式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展水平,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動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幫助學生順利地建構知識。
3.3 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每個學生作為學習的個體在探究過程中開展獨立的、個人化的自主學習,其形成的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見解,是合作性學習交流與合作的基礎;而合作學習促使探究結果的提升,它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但學生又是有差異的,而這種差異往往就是很好的課程、教學資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要求組建合作小組,在分配時一定要注意均衡學生的成績、能力、性別。如我把班級中50名學生按成績、能力、性別拱配分成了10個小組,把平時問題難易分成A、B、C三種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去解決層次不同的問題,使層次低的同學通過合作交流得到成功。開展知識分層次遞進,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3.4 滿足多樣的學習的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的學習需要,鼓勵與提倡學習多樣化。
3.5 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劃,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綜合應用的過程。數學可以幫助人們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解決問題。所以,數學探究式教學要重視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在“水中學游泳”,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這樣才能為我們的祖國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才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