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41-01
1 注重興趣激發
1.1 巧導入。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也較大,學生較難讀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例如學習《岳陽樓記》可引入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學習《狼》可用故事屠戶用肉鉤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記》可用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1.2 用媒體。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進步。視頻,FLASH,PPT等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習文言興趣,拉近學生與課文距離,吸引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如《口技》可由洛桑學藝的錄像導入,《三峽》《觀滄海》可以通過網絡找到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展示壯美的畫面。教師通過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帶領學生進入課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特點給學生審美愉悅,提深對課文的理解。
1.3 多競賽。爭強好勝是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競賽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如朗讀競賽,背誦競賽,實詞虛詞的查字典競賽,把課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體的演講競賽,對課文知識檢測的競賽等,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讓學生在競賽中學到知識,比“滿堂灌”的課堂效果要好得多。
1.4 重激勵。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贊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言。不是隨波逐流,這更能激活課堂氣氛。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評價,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語,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及時報以掌聲,或做出激勵性評價,或發給他一個“創新卡”,或授予他創新能手的稱號等,都能促使學生更加強烈的創新動機,進一步發展創新潛能。
2 疏通文意
以學生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運用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我首先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自譯,遇到不懂的字詞由學習小組合作互譯。最后小組解決不了的難字難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師生共同來解決。
3 理解主旨
新課標指出“正確地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主要采用了“整體賞析”的導讀法。首先,我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你覺得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怎么樣?”學生認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師追問:“它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讓學生在文中找根據說理由。然后我根據學生討論歸納小結: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確實是個“石潭”。“如鳴配環”形容聲音清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樹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姿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僅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出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進而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寫法特點:寫景時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寫法,生動細致地加以描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4 鑒賞感悟
《小石潭記》一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體會文意,含英咀華,培養審美情趣。在上一環節中學生已經體會了潭水清澈的特點,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描述自己親眼見過的一泓碧波。學生興趣盎然,紛紛發言。有的說:“我曾在我的家鄉看過這么清的水,水深達幾米,可水底鵝卵石的紋路、顏色歷歷在目。”有的說:“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門前見過這樣的溪水,清澈、透明,美麗的小魚在水中嬉戲。”還有的興奮地說:“我們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見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樣爽。”說者興致勃勃,聽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學們的眼前、心中蕩漾開去……
5 積累遷移
積累即指導學生背誦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語言的積累,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遷移即擴展、運用。這一步驟,我就根據板書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全文。課后再讓學生以課文為中心,精心閱讀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進一步體會這類寫景散文的特點。最后,讓學生借鑒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自己熟悉的旅游景點,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嘗試了五環節課堂學法指導模式。實踐證明,這一學法指導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越來越多的語言材料,也豐富了思維,還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迅速遷移,活用到寫作中去,從而樂學,會學,學好文言文,提高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