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21-01
摘要:儒家思想在整個東亞,中國的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在發展與流變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態,盡管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顯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和差異,但是卻有些核心的價值觀是一致的,都具有天人和諧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倫理觀,“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德治、仁政的政治觀。而正是這些共同的價值觀所起的巨大作用,促進了整個東亞經濟的騰飛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關鍵詞:東亞文化圈 儒家思想 共同價值觀
儒家思想雖發端于中國的秦朝,但經過后來的儒家學者的演繹,闡釋,出現了時間上的差異,有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形態.同樣也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國家和地區的不同,出現了地域上的差異。所以在整個東亞,中國的和其他國家地區的在發展與流變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態,而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也由于本土文化的不同,傳入的時期不同,所經歷的歷史變化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而正是這種差異,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的文化機制在歷史發展中,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對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也大相徑庭。正因如此,現在東亞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狀況,現代化程度也顯示出很大的不同。雖呈現出很大不同,但整個東亞經濟在近幾十年的騰飛,先后開啟的現代化進程,還是說明,盡管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顯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和差異,但是肯定有些核心的價值觀是一致的,而正是這些共同的價值觀所起的巨大作用,促進了整個東亞經濟的騰飛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東亞儒家文化圈內的所具有的共同的價值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天人和諧的價值觀
天人和諧的價值觀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人與自然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因此,作為世界主體的人類,應該對自然界有親近之心,而不是掠奪之意,應該把人類放到整個大生態環境中考慮,使人類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和諧共存。
為了保證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人類不應該過分地向自然界索取。瘋狂地掠奪、無限制地開采,貪婪地侵吞最終為導致自然對人類更大的報復。西方世界在發展經濟時,就正是以征服自然為出發點,對物質世界形成了一種掠奪式的競爭,從而造成了今天全球環境惡化。而東亞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西方的覆轍,而自然界的報復也已經降臨在了東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使人類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精神創傷。因此要避免人類在自然的報復中最終走向滅亡,就應該以天人和諧的觀念為指導,時時把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放在首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主張應該盡物之性,節制欲望,保證自然界的良性循環,保護和維持生態平衡。
天人和諧觀是儒學綜合思維的典型表現,它提倡從整體、系統的角度來處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把人類和自然界看作密切相關,息息相通的整體,使人類既能擺脫自然中心主義的被動適應,又能走出人類中心論的狂妄自大,從而最終走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 以人為本的倫理觀
圍繞著人這一主體展開,認為做人的根本問題就是處理好三種關系:天人關系、人際關系、人自身與思想的關系。倫理觀就是集中關注后面兩個問題。
人際關系的核心就是“仁”,強調愛人,是儒家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要所在,它要使個體與群體、與他人形成親善的關系,最終能夠形成安定的社會環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它強調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有一種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因而任何個體都只能安身與社會群體之間,而不能孤立存,所以個體必須服從群體利益,以群體價值為唯一取向。
圍繞人與自身思想,特別彰顯人的主體精神,重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具有道德性,能明上下親疏,能辨禮義廉恥,正因如此,人在天地宇宙間才擁有超然地位,人“最為天下貴“(荀子.王制)。正因人之為人就是在于人的道德主體性,所以人如何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尊嚴,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就成為關心的焦點,于是就塑造了一種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形象,把他作為個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以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為出發點,以圣賢為理想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目標,鼓勵個人加強道德修養,從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
3 德治、仁政的政治觀
強調秩序與穩定,是中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因為社會秩序的相對和諧與穩定,是一個社會獲得發展的基本保證。生當春秋亂世的孔子,面對諸侯“爭于力氣”(《韓非子.五蠹》)的社會現實,為了實現天下的有序和統一,把民心的向背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把如何得民心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為研究的核心問題,設計出了以德治、仁政為核心的政治理想。
這一政治理想指出治理國家,統治人民,不應依靠刑政,而應以道德教化為主,同時也必須施民以實際利益,使他們可以豐衣足食,這樣才能安居樂業,從而取信于民。除了物質利益以外,統治者還應施民以情感,把整個社會籠罩在一個溫情脈脈的面紗之下,縮影為一個以情感為紐帶的大家庭。另外,這一政治理想還對統治者本身的道德修養也提出了要求,即統治者必須是道德的楷模,使人民心悅誠服,從而使自己成為眾望之所歸,于是統治者的德性主體也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故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只有通過二者的結合,才能最終實現王道,“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4 “有教無類”的教育觀
教育在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儒家歷來把教化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孟子.盡心上》)。
孔子最早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指出教育對象不分地域、貴賤,不論智愚、善惡,只要誠心求教,都應當給予教育,這是最早的教育平等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沉悶局面,使得更多的平民有機會接受教育;同時也擴大了教育本身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密切了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使得教育本身具有了更大的實際價值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的貢獻。在教育的內容方面,孔子更始提出,既要教人做學問,更要教人作人,要培養德才兼備之人,教書和育人同等重要,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多方面均得到全面發展。
正是以上這些東亞和中國的共同價值觀成為的東亞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文化推動力,但這些價值觀本身并非十全十美,它自身也有許多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思想在其中,這些思想不但與現代化的精神格格不入,甚至還有嚴重的反向和阻礙作用。所以我們對中的這些重要價值觀,應該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地批判和完善它,以便它更好地為東亞和中國的現代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