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14-02
摘要:本文通過對公安邊防執法中樹立人權意識的探討,希望執法辦案人員之公正理念進一步增強,以期為減少辦案失誤提高辦案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人權 執法 程序 實體
我們公安邊防部隊,是一支執法隊伍,確切地說,是一支行政執法隊伍。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人權與法治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對于公平和正義的追求越發廣泛地引起人們深層次的思考。古希臘正義女神的雕像極其深刻地詮釋了公正的內涵,她的右手握 一把利劍,左手持一架天平,并用一塊布蒙住了雙眼,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右手的利劍代表懲除一切世間邪惡的正義,左手的天平代表不偏不倚的公允,而她蒙上自己的雙眼是為了讓自己無視人的身份與地位,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真正做到公正執法。
1 在邊防執法中須樹立怎樣的人權意識
1.1 奉行法律至上的意識。
邊防工作人員的執法活動,無論是一般的行政執法活動,還是對“三類六種”案件的刑事偵查活動,都要求嚴格按照法律進行。不按法律或者越過法律,都可能使現有的邊防法律法規失靈,從而在邊防執法中造成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筆者曾研讀過一本某公安部門選編的刑事偵查案例方面的書,感觸頗深。本人粗略統計了一下,該書共計選編了108個案例,在每一案例的案后評析中,提到“依法辦案”字樣的只有10處,占全部案例的9%;而提到“領導重視”字樣的有70處,占全部案例的65%。當然,本人并不否認領導的重視對偵辦案件的重要作用,而且認為領導對案件的重視往往起著提高辦案效率確保辦案質量的重大作用。但是,過于強調“領導重視”而相對弱化“依法辦案”可能會傳遞出一種令人產生誤解的信號,即依法執法退居次要位置,畢竟該書在前言中指明:“編寫本書的目的之一是指導基層的刑事偵查工作”,可見,其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教科書的性質,影響面還是相當大的。執法中法律至上,意味著將執法權力控制在法律之下,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要“樹立法律極大的權威”。
1.2 執法權力來源于法律又受制于法律的意識。
人權的對立面是公共權力,人權的保障起始于對公共權力的束縛。在權利義務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私權利義務與公權利義務間成反比例關系。我們要認識到,執法權力正是一種重要的公共權力,失去監督或限制的執法權力必然走向專制與腐敗,執法權力正是由法律的規定而產生,同時受到法律的限制,且只能受制于法律而非其他。因此,執法人員要轉變一種觀念,或者說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我,作為執法者,是在執行法律,而不是說,我就是法律本身”。執法人員的權力是由法律所賦予的,也必然以法律作為其制度底線。
1.3 公民權利受保障的意識。
邊防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尤其是在對“三類六種”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我們在執行公共權力的同時,并不是對相對人或犯罪嫌疑人權利的無限制剝奪,一定要保障他們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因為民主制下的執法必定是權利本位的執法。談到此,筆者想到幾年前參加的一個會議,會上偵查部門的某位領導在講起自己的一次辦案經歷時,自豪地稱為了盡快破案,他們輪流對一位嫌疑人熬時間,不讓其睡覺,并且用強光燈連續對嫌疑人照射達三天三夜,以摧毀其意志和體力,最終嫌疑人扛不過而“招供”,從而使案件“順利告破”。聽到此我感到異常震驚,這不是典型的刑訊逼供嗎?一旦辦成冤案該當如何呢?即使違法行為的確是犯罪嫌疑人所為,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這樣取得的口供合法嗎?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嗎?導致如此逼供的根源又是什么?我想根源只能集中為一點,就是對公民權利本位意識的淡漠,也就是沒有把人首先當作一個“人”去對待,從而導致對人的基本權利肆無忌憚地、無限制地侵犯與剝奪??梢?,執法人員樹立起公民權利受保障的意識在邊防執法工作中是何等的重要。
1.4 公民法外無義務的意識。
我們可以把義務理解為,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受動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梢姡竦牧x務是規定在法律之中的,有的較為明確,有的相對隱蔽,但無論如何,都是法律題中應有之義,簡而言之就是“公民法外無義務”。例如,某政府部門要蓋機關大樓,苦于缺少資金,于是下發了一個文件,規定轄區內的居民按戶交納一定的資助金。由于在法律上并沒有規定公民有為建政府大樓而交納資助金這樣一個義務,所以該政府部門的這一規定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更是違背法律精神的,因而也是無效的,公民完全可以不必履行這一“義務”。另外,公民需要履行的是法律之中的義務,至于其他如道德中的義務,執法者是不能以強制的手段去迫使公民履行的,即公民的不履行并不導致違法,更不應受到懲罰。所以,執法者樹立起這樣的執法意識,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又筑起一道屏障,從而向公正執法又邁進了一步。
1.5 執法機關責任不可逃避的意識。
法律關系主體所擁有的全部權利,一部分以他人履行義務而獲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義務而獲得,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三種形式。當他人履行義務而自己是單純的權利主體時,權利和義務是以分離的形式統一于一組關系中的;當該主體既享有權利又履行義務而具雙重性時,權利和義務是以相合形式統一于一組關系中的。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對同一主體兩種形式的結論來自于馬克思關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的思想,這一思想體現在執法理念中,就是執法公權利與責任的一致性。執法者在行使權力過程中,要意識到違法使用權力是要受到責任追究的。這里,執法機關的責任涵蓋了執法者個人的責任,從而用責任的保障手段限制了權力的肆意運行。在公民權利沒有受到執法的不法侵害時,責任意識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一旦受到侵害,又可以啟動責任制度的救濟程序,以此對公民權利起到更為多方面的保障作用。
1.6 執法文化是權利文化的意識。
文化即人化,是指一種穩定的生活方式。形成執法文化的意識是以上諸種意識形成的更高層次。我們在執法中講到公正執法、文明執法,都是執法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執法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權利文化。權利文化意識的形成,可能要改變執法機關與被執法者的關系,即由打擊被執法者為主,轉變為以保障被執法者的基本權利為主。說到底,這一轉變解決的是人對國家的關系問題。當然,形成執法文化的意識只是筆者的一種理論構想,尚在思考之中。
2 在邊防執法中樹立人權意識之途徑
2.1 確保適用法律的統一性。
執法過程中,確保適用法律的統一性,對于執法者和被執法者來說都至關重要。適用法律的統一是公正執法的前提,同時也為執法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對執法的雙方主體都具有深層次的法理上的價值。
2.2 建立一支懂法、守法、奉法、最終信仰法的執法隊伍。
執法者懂法,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執法的悲哀莫過于法盲執法。法盲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對法律的無知,因為他就是無知本身。法盲執法必然會背離法律的基本要義,成為不公正的始點。守法與奉法是對執法者更深層次的要求,尤其是信仰法更是法治精神之理想狀態,永遠是執法者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
2.3 建立一個公正的執法系統。
執法的公平價值是其首要價值,效率是次要價值,不能因為追求執法的效率而忽視公平的存在,執法機關通過對個案的公正執法以達成對正義的終極追求,執法的本質也就在于將人民的權益落到實處,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實現。這樣,建立一個公正的執法系統就成為樹立人權意識的重要一環。
2.4 形成高質量的執法教育體系。
筆者認為,我們邊防執法隊伍的教育存在兩大缺陷。首先,缺少執法倫理的訓練,執法者只知道怎樣去做,而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而不那樣做,或者說,執法者對執法活動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制度層面而缺乏原理之探究。其次,我們的執法者在職業技巧的訓練方面也明顯不足,違法執法情形的存在即說明了這一點。
3 結語
坦而言之,在個別情況下,我們公安邊防部隊在行使行政執法權時,難免出現一些執法不合程序或有失公允的問題,常言道,“欲正他人先正已身”,讓百姓自覺守法,作為執法者就必須先守法;加大執法力度,執法者就必須先依法辦事。因此,應以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執法者之思想基礎,以進一步加強警務公開為實現公正執法之有效途徑。其中,轉變執法觀念,將人權意識貫穿于執法過程之始終是確保我們公安邊防部隊公正執法的先決條件。對于我國人民來說,人權理念總體上來說是極為淡薄的,這與幾千年來的人治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人們依舊有守法的習慣而缺少護法用法的精神。由于公安工作是重要的執法活動之一,由于公安邊防部隊是執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所以在公安邊防執法隊伍中應不斷加強法治教育,牢固樹立起人權法治觀念,從而為杜絕違法執法確保依法行政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光中.《法學概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 《法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2000.
[3] 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一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1999.
[5] 舒國瀅.《在法律的邊緣》.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6] 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