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26-01
1 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難點
語言是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形成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義對于本文化群體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但是對于不同文化的群體,則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語言群體,于是,當不同語言群體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詞匯空缺,即無法在非本族語言的范圍內尋找到能夠表達其意思的相對應的詞匯,而這些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上。
2 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難點的成因
2.1 傳統積淀歷史文化因素造成詞匯空缺現象。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其傳統的文化思想自然反應到語言上。傳統的固然在人們的腦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這個“龍”字,在華夏文化中,“龍”字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之一,與鳳凰、麒麟、龜合稱“四靈”。除這個字義外,它還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種中華文化圖騰,現在稱炎黃子孫為“龍的傳人”,可見其影響之大。然而在西方國家,“龍”(dragon)是兇險的,“因為在英語的歷史上從貝爾沃夫時代起,龍就是兇險邪惡的象征,是吐火傷人的怪物。”這是傳統積淀造成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進一步的發展就造成了詞匯空缺。再如“中秋節”Mid-Autumn Day;“潑水節”Water-Splashing Day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佳節,是中國優良文化的積淀,悠久歷史傳承至今的瑰寶,這些傳統文化佳節現在已經不僅僅是被中國人所專有,它們也在一些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中流行起來。而歐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詞匯包括他們的節日都與《圣經》和基督教有關,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棄的盟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較之,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佛教和道教是分不開的,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法無邊。再有一些如“武術” wu shu ,“功夫” kung fu,這些民間的特色文化,在中國還未對外開放,這些對西方人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這些都反映了這兩種不同的歷史文化所造成的詞匯空缺。
2.2 地域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
地域文化差異指的是一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異。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有很大的關系,中國英語中大量的成語、典故、俚語、俗語、格言、諺語等都帶有濃烈的漢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漢民族是生活在亞洲大陸上,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而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一直很發達。兩者的不同就出現了漢語文化中很多詞匯與土地有關,而在英語詞匯中很多都與海有關;例如,漢語用“土崩瓦解”形容徹底崩潰,無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爛醉如泥”英文用drunk as a sailor,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
此外,地域的差異影響到的氣象變化進而還會影響到農牧業,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無對應詞匯的另一個因素。不列顛島西北山區潮濕多雨,其后屬濕潤型,在樹林里適合生長蘑菇,而中國地處東南亞,幅員遼闊,各地的其后差別也是相當大的,于是漢語中用來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的成語“雨后春筍”被譯成英文時就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to mushroom up。
2.3 習俗文化的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
英漢風俗習慣的差異體現在許多方面,如飲食,婚嫁,節氣,對色彩的偏愛,親屬關系等等。這些差異也常常使語言間出現相對的詞匯空缺現象。比如,在中國,人們喜歡在喜慶的節日里用紅色來裝扮,認為紅色代表著吉祥好運,新人在結婚的時候都喜歡穿著紅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國家里它們則認為紅色代表著暴力與血腥,新人們在婚禮時則以白色來代表它們純潔無瑕的愛情,但在中國,白色卻時常表示不幸。所以英語中的吉日不是中國人所想象的a red day正確的應該是a white day。而漢語中所說的紅人則不可以翻譯成a red-haired girl,其正確的譯法應該是a white headed boy.再如,中國古時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蓮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以及“童養媳”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
3 結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它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任意創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表達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代漢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新詞匯,包括舊詞新義、流行語、外來新詞語等;甚至不少己湮沒多年的舊詞語也頻頻亮相,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帶有強烈中國特色的詞匯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會隨之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研究也將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英語教學和研究界的一項重要的探討課題。中國的語言工作者在該領域的研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不能僅僅停在“中國特色詞匯”這一小的層面上,對于其它層面也應對其深入的、聯系的、廣泛的研究。應力求使中國英語貼近中國的社會現實、努力以全世界的英文讀者為對象,來大力傳播中華文明。
參考文獻
[1] 顧嘉祖,陸昇.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 教育 出版社,2002
[2]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
[3] 彭家玉,楊賢玉.英漢思維差異在語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