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23-01
摘要:課堂導入是物理教學的基本技能,更是教師課程觀、教育觀的體現。知識是不能傳遞的,學習不是對知識的記載和吸收,也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學生主動地建構獲得的,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一節課的導入正是本節課的知識建構的開始,如何抓住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規律,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質疑釋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這是從教學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學藝術。
關鍵詞:物理教學 課堂導入
本人在教學中就選擇課堂導入這一環節進行嘗試,也收集一些課堂實例,并整理為以下體會和案例,與大家共同探討。
1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學習者實踐探索的過程
傳統教學“重結論,輕過程”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捷徑,卻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排斥學生的思考與個性。以生活經歷、隨堂實驗的體驗為切入點,創設情景,讓學生親歷、感受、體驗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發現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并對學習產生親切感和興趣。將學習內容生活化、社會化是新課程的重要特征。同時有了體驗,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過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這不僅是導入新課、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案例一:在《超重與失重》這節課的導入,教師可設計這樣兩個隨堂小實驗:(1)用一定寬度的紙帶(不能太細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錘的重力),拴住一個重錘,讓學生豎直提著并保持靜止,并給學生一個問題: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掙斷紙帶?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再讓學生親自實驗一下,就會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錘或迅速下降時突然停止,紙帶斷了”,這個能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體會到在加速上升或減速下降的過程中重錘對紙帶的拉力超過自身重力,這就是超重現象,使學生在實驗中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展開理性的思考。(2)準備一臺體重計(機械指針型的),請一位同學站在體重計上分別呈現靜止、下蹲、起立過程,另一位同頻,展示給全班同學)。先請同學預測再做實驗,結果是靜止時指針保持穩定、下蹲過程先減小再增大,起立過程先增大再減小。學生對示數變化的預測往往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教師可根據實驗體驗進行現象分析、過程分析、本質歸納(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應用拓展,這使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識的實踐體驗,充分挖掘直接經驗和課堂生成的資源,體現物理教學以人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會。
2 “思考是從問題和驚訝開始”
驚訝、矛盾是發展的驅動力,教師以錯覺和矛盾的心理為突破口,創設能夠引起強烈反差的真實驚奇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們要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真實、生動的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學生面前展示一幅嶄新的畫面,創設心理“不和諧”的情景,從而在學生心理千百萬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促使他們主動進入思維狀態,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求異性、創造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學生的心跡,精心設計實驗,激活互動課堂,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在課堂導入顯得特別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課堂教學的潛能。
案例二:在《自感》這節課的導入,教師可請一位同學計進入設計的電路中(學生有點緊張,有點懸念),閉合電鍵(電源是兩節干電池),該學生沒有感覺(有點放松),突然斷開電鍵,學生瞬間有被電擊的感覺(驚訝萬分),并向同學描述自己的感受。這是為什么呢?斷電反而有電擊的感覺,強烈的肢體語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電壓,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強烈的矛盾沖擊和好奇彌漫于整個課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極了,此時就是導入新課的最佳切入點,被激活的思維、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最好老師。
3 “猜想比知識更重要”
猜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人們在已有知識的事實基礎上,對未知的事物及規律做出的一種大膽的假設或提出預期的看法。綜觀自然科學的發展史,猜想思維在基礎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并起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愛因斯坦的量子假說;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假說;天文學中太陽系起源假說;地理學中的大陸漂移說……偉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使人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學事實和科學理論為依據,并非胡猜瞎想,同時猜想是一種超前思維,具有一定的猜測性,它的結論是否正確需要通過實踐的驗證才能確定。長期以來,教學中存在著一種過于強調嚴密性、強調邏輯思維能力,忽視猜想思維的傾向,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學習往往從問題、猜想開始,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物理知識出發,讓思維自由馳騁,沖破原有知識圈,強化對重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也不失為物理課堂教學導入的好方法。
案例三: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節課的導入時,設置以下三個小問題:(1)在很平靜的水面上,船頭垂直指向對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運動軌跡?(2)將船的動力關閉,船頭垂直指向對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運動軌跡?(3)如果船頭指向不變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時行駛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會怎樣運動呢?軌跡如何?前兩個問題僅是鋪墊,我讓學生猜猜小船將如何過河,畫出軌跡(我用小船的模型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學生非常踴躍,結果出乎我的預計,學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說詞,爭執不下,主要分歧在船頭的指向和小船的軌跡。這是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興奮了,能從這里入手將這幾種方案的是非講座分析清楚,本節課的重、難點合運動與分運動的獨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總的說來,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設計以激活課堂、增強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