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17-02
摘要:什么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在老師指導與幫助下,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各種方法發現并獲得知識。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主動體驗、探索發現,發展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會自主、創造性地學習,經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索周圍科學現象的學習過程,并且逐步養成屬于自己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真正把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科學教學 探究性 學習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學習呢?其實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在老師指導與幫助下,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各種方法發現并獲得知識。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主動體驗、探索發現,發展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會自主、創造性地學習,經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索周圍科學現象的學習過程,并且逐步養成屬于自己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真正把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行為習慣。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就是不斷的培養學生認知周圍的自然事物;創造性的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我們要培養學生不斷的進行探索,就得從提出問題開始,透過這個問題,也就是作為老師要培養學生學生探究的目標。但是要真正發現探究的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我們每個科學教師精心的做準備好材料,備好課,讓學生能夠從充分的感性材料中有問題可以探究,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了問題,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才會很高。所以讓學生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前提條件。
探究作為一種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它的教學過程也是從科學研究的方法借鑒而來的??茖W家的研究是從發現問題開始,探究性學習也是從指導學生發現探究的問題開始;科學家在發現問題后進行研究是先提出假設,再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最后形成結論。因此探究教學的過程也可以以“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形成結論”的程序作為模式。
1 發現問題——誘導學生投入到科學探究中
發現問題的目的包括兩方面①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是什么;②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在科學教學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創設好一個優良的學習情景,把學生導向科學探究,更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明確學習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出發,學生對自己發現或提出的問題最感興趣。
如在教學《米飯與淀粉》一課時,上課伊始,先向學生展示一張“白紙”,然后用噴霧器朝白紙噴“水”,在“白紙”上馬上顯現出一行鼓勵的言語。教室里出現了驚嘆聲,教師再適時提問:“這是怎么回事?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嗎?”創設的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欲望。又如,在常識教學《電磁鐵》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電池一節,導線若干、鐵釘一顆。提問:“誰能利用這些材料把老師粉筆盒中的大頭針吸出來?”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磁鐵,知道只有磁鐵才能吸出大頭來,而老師手中的材料卻是電池、導線、鐵釘。于是學生便對這些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偉人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說過:“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學生的“異想天開”往往就可能成為他探究的動力,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主動地產生一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習心理,并且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科學。
2 提出假設——引導學生根據經驗形成科學問題的假設
所謂假設,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將自然或實驗室觀察的結果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超越已有知識和當前觀察結果的新的見解、看法。
在教學《熱空氣》時,我先出示了一個充滿氣的氣球,在酒精燈上上方一加熱,氣球便上升了。這時我問學生,能上浮的氣球見過嗎?是什么氣球?(氫氣球)老師手里的不是氫氣球,為什么它也能夠上升呢?學生們經過思考以后得出好多假設:可能是氣球受熱以后變輕了;可能是酒精燈點燃以后能夠產生一種向上升的力;可能是酒精燈點燃以后周圍的氣體流通了,是這些氣體把氣球托上去的……
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安排小組活動和組際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合作交往,促進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的共同認識。反過來群體行為也影響學生個體的奮進和努力。
3 設計實驗——重視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主體作用
科學家用感覺器官或借助工具、儀器,通過自然情境下的觀察和測量以及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和測量來收集實驗資料。而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實驗資料作出對科學現象的解釋。如觀察、測量、實驗以及從教師、教學材料、網絡或其他途徑獲得資料,以使他們完成探究。
在《怎樣接亮小電珠》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一組材料(一根導線、一節干電池、一個小電珠)邀請學生實驗,學生很快把小電珠接亮了,接著我又出示了一個小電珠和若干跟導線,讓學生說說“你有沒有辦法讓一節干電池同時點亮兩個小電珠呢?”當學生正在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對學生說:“光靠爭論是做不出結論的,還是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吧。請你們小組討論討論,準備怎么實驗呢?”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以后很快設計出了實驗方法并畫好了電路圖(小組中出現的并聯和串聯都有)。并且在實驗的最后,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中發現了兩種電路的相同點:都可以同時使兩個小電珠亮起來。不同之處;方案一:把電路中一個小電珠取下,另一個電珠也不亮了。而方案二,隨便取下哪一個電珠,另外一個還是會亮。而且學生還發現同時接亮兩個電珠時,兩種電路中小電珠的亮度也不一樣。
正因為這樣的探究,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選擇恰當的器材,才能對學生進行一種潛移默化的科學精神的培養。4 形成結論實驗完成以后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們交流他們的細小發現、研究結果,讓學生有探究后的成就感,交流探究結果引出的新問題,能加深學生在探究結果與現有的科學知識以及學生提出的解釋之間的聯系。能充分的幫助學生解決還沒有解決的疑惑,交流在探究中遇到的問題,更加有力的證明實驗是檢驗假設的唯一標準。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傊骄啃詫W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身的生活實際出發,以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學會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而且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的改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也能更好的促進小學科學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參考文獻[1] 《科學課程標準》[2] 《國外教學模式》[3]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