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26-01
摘要: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問能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教學
1 課堂提問的原則
1.1 目的性原則。
教師設計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必須圍繞教學目的,為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服務。提問,不能為問而問,不能脫離課文內容而亂提問。
1.2 系統性原則。
提問,應從整體考慮,使提問成為一個問題之間彼此有著內在聯系的系統,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層層推進,步步提高。所提的問題富有系統性,不能雜亂無章,不能漫無中心,不能太瑣碎。
1.3 啟發性原則。
提問,應富有啟發性,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啟迪學生聯想所學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解決疑難問題。所提問題,不能太空泛,太深奧,應該具有適度性,讓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摘下果實”。
1.4 趣味性原則。
所提問題,新穎生動,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無味的問題。
1.5 民主性原則。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的難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依據,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僅僅局限于少數尖子學生,應該讓全班學生都參與討論。教師與學生在平等基礎上展開生動活潑的討論,在民主融洽的氣氛中解決問題。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不要訓斥,不要嘲笑諷刺,要循循善誘加以糾正。
2 課堂提問的要求
2.1 問在課題處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課文內容的作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層層地深入挖掘。
2.2 問在忽略處課文中有些詞語往往不被學生注意,而教師應循著文路,把它提出來探究,以利于學生加速加深理解課文。
2.3 問在矛盾處教材中的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
2.4 問在重復處不少課文的作者運用了重復修辭方法,以強調某種強烈的感情。在此處設問,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的內涵。
2.5 問在疑難處當學生學習上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教師應善于點撥誘導,幾經回環,就能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6 問在空白處有些課文,作者為了達到某此表達效果。有些情節不作細微的敘述,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
2.7 抓住重、難點,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一節課的教學目的,一般是圍繞課文的重點而制定的。課文的難點,要根據課文的難易和學生的理解能力來確定。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都要圍繞課文的重點為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熟悉學生學習情況,特別要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
2.8 設計的問題要適當、適度和適量。適當,主要根據文章不同體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適度,主要指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適量,主要指問題的多少要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問題,要防止淺、玄、碎、雜,避免過分簡單、深奧、瑣碎和雜亂。
2.9 設計的問題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這樣設計的問題有處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設計的問題,像一根魔術棒,吸引學生,讓學生的精神處于亢奮狀態,把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
2.10 設計的問題要有科學性,問題要正確,要有層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3 課堂提問的方法
3.1 漸進型提問。
在提問時,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級而上。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入和繼續。層層設問,能有力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3.2 集散型提問。
集中一點發問,回答發散,同中求異,點上長花。既能激發學生圍繞一個問題發表意見,又能使全體學生加入答問的行列,甚至形成熱烈討論的氣氛。
3.3 訓練型提問。
把課堂提問與語言文字訓練緊密結合起來,體現語文工具學科的特點。教學時不能把“寫的是什么”作為討論的基調,而應多涉及“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等有關語言文字訓練的問題。
3.4 引申型的提問。
從課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開去,借題發揮,創造一種新的境界,從而巧設疑障,啟發思維。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問:下雨前,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和平時不一樣的現象呢?
3.5 設懸型提問。
教學中巧設懸念,模擬章回小說“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結構,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6 曲折型提問。
教師不直接問,正面問,而是拐彎問,迂回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這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氣氛的效果。
3.7 引發型提問。
這類問題多用于講讀課文的導語,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情感,引發學生鉆研討論問題的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8 疏導型提問。
這類問題多用于初讀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字、詞、句、讀課文,可以了解記敘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
3.9 深究型提問。
這類提問多用于細讀課文,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點段落的句子含義。一般要求學生回答出“為什么”、“說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
3.10 辨析型提問。
這類提問多用于精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字、詞、句、段的比較,鑒別、選擇、運用,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
3.11 整體型提問。
葉圣陶先生曾將一篇文章生動地比喻為一個環拱著圓心的圓球。這一語道破了課文的整體性。因此,課堂提問就要根據這一特點,從整體出發,緊扣教材中心,圍繞重點、難點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