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96-02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次學習理念的革命,它以“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為原則,對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機會,培育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它的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動性,特別強調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親自參與的積極的體驗、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提高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激發綜合各學科知識的潛能。由此可見,語文活動與語文綜合性學習區別很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1 目標上的差別
語文活動旨在通過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格言聯珠、成語接龍、燈謎會、春聯展、詩詞朗誦比賽、合作辦手抄報、語文趣味題競賽、搜集生活中的錯別字、精彩廣告語薈萃、精彩歌詞薈萃、每日新聞、精彩時評……學生在活動中會明顯意識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系,語文學習是有趣的,語文學習不是太難。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很容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閱讀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合性學習則在此基礎上拔高了要求,除了培養興趣,還希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了過程與方法,強化了探究的價值。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在探究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與自己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途徑,養成探究的習慣。
2 范圍上的差別
從廣度上看,語文活動涉及與語文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重點放在活動上,在活動內容定下后,策劃中更多的是活動形式的思考,它的范圍遠遠小于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自主組織的語文活動,也可以是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感興趣或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討論分析、獨立或合作寫出研究性學習報告。既著眼于語文學科的知識,又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更多的強調從生活中學習。在深度上,語文活動比綜合性學習要淺,綜合性學習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還須整合資料,從資料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挖掘,再作進一步的研究。它的縱深性決定了這種學習方式的深度和它的研究價值。
3 能動性的差別
語文活動更多的是老師設計,既定方向明確,然后學生活動,比較容易操作,但是學生得到的鍛煉不充分。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得到充分發揮。學習內容由他們確定,學習方案由他們設計,學習活動由他們組織,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他們自主解決,學生既是決策者,又是實施者。
為了更好的說明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語文活動的區別,我想舉例來說明。語文活動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就不舉例說了,這里舉個語文綜合性教學的例子。這個教學案例當然沒有也不可能運用所有的綜合性學習的方式方法,只是說明綜合性語文學習的做法罷了。
3.1 教師要作好策劃,不是隨便讓學生討論。你今天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這堂課要解決閱讀中的哪些問題?討論的問題要精心設計,體現思索、探索的過程。比如《諾曼底號遇難記》,借助這篇課文,老師可以教學生一些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那么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①你對哈爾威船長的印象如何?②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③你能理解他最終的選擇嗎?這三個問題可以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并且逐層深入,從船長的外部認識逐漸深入到內心。又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當然在問題的指引下,還需要老師們調控好討論的節奏,適時地加以點撥,方法就會自然凸現。請看這份教案:
(針對以上問題討論,應允許學生自由發言,但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并針對同學的發言及時梳理。學生的發言有可能五花八門,教師應將各種信息迅速整合,理出有效信息,并幫他們歸類,幫助學生理出分析人物的方法。)
討論中須明確以下方法:
3.1.1 從描寫入手分析人物:
如:哈爾威船長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的“諾曼底”號——工作細心謹慎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臺上大聲吼喝的一段話——果斷、勇敢、安排有序、冷靜、忠于職守
哈爾威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頭腦冷靜、有責任感、威嚴而有決斷力。
哈爾威船長隨船一起沉沒——忠于職守,以身殉職,舍身忘我
3.1.2 從情節推進人手分析人物:
如:海難發生時是一片混亂,后來卻有序撤退。這種變化基于主人公的一個決定——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
結局讓人難以接受,但恰恰這樣,又令人對主人公肅然起敬。
開端是交代和故事相關的內容,必不可少。它成為故事發展的重要伏筆,為主人公的形象抹去不必要的污點。
3.1.3 從環境烘托人手分析人物:
如:開頭關于霧的描述,結尾再次寫到霧,都為主人公身陷海難,拯救海難,以身殉職的全過程渲染了悲壯的氣氛。
3.1.4 在對比中分析人物:
如:海難發生時人群的慌亂與船長的鎮定形成的對比;
人群開始的慌亂與后來的有序形成的對比;
哈爾威船長可以選擇逃生與最終選擇殉職的對比。
(經過討論,教師可作如上梳理,并將哈爾威船長的形象作簡單歸納,并向學生指明:不論哪一種方法,能達到分析清楚人物形象的目的即可。)
3.2 課堂討論要注意調控方向,不要讓討論自由發展,教師要作好引導,隨時牽回討論主題上來。還是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為了方便學生答題,教師也可以這樣設計:①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②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③你是用什么方法人是這一形象的。在小組討論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一次發言說一個方面,不要貪多,但回答要有理有據,要盡量細致。發言時按照上面三個問題的順序回答,說話會比較有條理。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整合信息,給學生搭橋,幫助理出方法,并將之條理化,這樣學生的討論就不會偏離航向。
3.3 分組討論中,應該給每個人布置一項任務,不要任何一個人閑置。比如:今天討論四個題,每人承擔一個;今天討論三個題,每人一個,剩下那個作記錄起來發言;或者一個小組承擔一題時,一人找資料、一人記錄、一人整理、一人發言,下次輪換……方法多樣。
3.4 不要把理解文本當作終極目標,而要把通過這篇課文、這個例子學生學到了什么方法作為終極目標,讓學生能觸類旁通。
因此,老師們在教學中以語文活動為依托是可以的,在此基礎上要力求突出綜合性學習目標更高、范圍更廣、研究更深、學習更自主的特點,將學習內容挖掘得更深,養成學生探究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