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92-01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教學
以讀為本即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提出的明確要求。在改革熱潮中,小學語文教學也有了新的突破——那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讀課文、多讀優美片段、多讀重要的句子,從而在讀中理解課文意思;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通讀感知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教師從所學課文的題目入手,展示課題,引導學生去讀。學生接觸課題后,說出自己想到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問的。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第十冊《橋》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說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課文為什么以橋為題?圍繞橋寫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橋僅僅是那座木橋嗎?學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讀課文,想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團。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一遍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在指導學通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教師要進行示范輔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
2 細讀感悟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葉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離開了語感,一切說寫都無法進行。“悟”包括兩層意思,既要悟語言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也要悟語言的表現形式。
細讀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征。
2.1 讀思結合。
邊讀邊想是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讀促思。講解課文時,讓學生反復讀書,引導品詞、析句,聯系段篇,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語言表達之微妙,“讀了又思,思了又讀”才能入情入境。如《橋》一課,教師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然后圍繞“課文中的老漢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進入文本學習,邊讀邊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談一談讓自己感動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給予評價,然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因為學生的理解比較到位,所以讀得入情入境。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2.2 讀議結合。
議,就是討論和交流;它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議的過程中要重視讀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讓學生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閱讀活動。如《橋》一課,課文中有兩個“吼”字,讓學生反復讀兩處“吼”,議一議“吼”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后匯報,然后指導學生讀出感情。第一個“學生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理解后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在表達著不同的意思。讀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2.3 讀練結合。
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語文教學只讀不練,學生學得不扎實,體現不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征。學生拿起筆來寫,比較讀、對比讀、都是感悟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訓練。比如《橋》一課,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讓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話寫下來,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我感受到學生興趣盎然,語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長,連平時很難動筆動口的同學也躍躍欲試。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寫,讀練結合,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有所提高。
3 略讀感想
略讀的特點是:“提綱挈領”,就是提綱挈領地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略讀的效果,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教導,對不同類型的材料,指示不同的閱讀方法,并組織學生通過寫讀后感,開討論會等形式掌握閱讀要領。
略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要默讀,就是無聲地讀。不用口發音和耳朵聽,只用眼睛看、用大腦想,速度比出聲讀快得多。其次是在讀時要去掉多余的動作。如閱讀時用手指,用鉛筆、尺子在頁面上指指點點,頭隨視線的移動而移動等。這些都是多余的動作,略讀時要去掉。另外是要擴大“視野”,即增大眼睛的掃視范圍,由原來的一字一詞地看書,變為一句一行地看書。最后,略讀時抓住關鍵字、詞聯想。如看到“恨鐵”就聯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鋼”,這樣做可節約一半的時間。
閱讀訓練是一項長期、復雜、艱辛的過程,但我們只要認定素質教育的方向,明確閱讀訓練的目的,科學運用閱讀訓練的方法,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定能不斷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做到讓學生讀懂文本,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