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73-01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已進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正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正不斷地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如果沒有認真領會新課程的精神,沒有理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而一味按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一對一的交往形式,即把學生帶到了一個預定的圈子,求得統一答案,這種教師主宰一切的教學模式勢必阻礙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為了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合作探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目前,學校對新教師、年青教師進行了隨堂聽課。旨在檢查新教師、年青教師對新課程的領會與實施。下面就針對所聽的一節數學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上課教師是一位剛剛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兩個月的新教師,所授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第一冊58-59頁《上、下》內容。教師課前在黑板上畫一幅書上的圖:一棵大樹,樹梢上落了一只鳥,樹中間爬了只小松鼠,樹下蹲了只小兔子。教學時教師并沒有領會這幅圖所蘊涵的內容。只是按照圖上直觀呈現的,讓學生先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動物?然后按照書上填空的內容說說:鳥在兔的面,兔在鳥的面,松鼠在鳥的面,松鼠在兔的面。再指導學生完成書上填空。
評析:其實這幅圖是這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教學時不僅要通過這幅圖講清上、下之間的關系,還要使學生理解上、下是相對而言的。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把這幅圖看懂,然后根據小動物的位置,用上、下說句話。同桌學生可先試著說說,再說給老師聽。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于學生選取的標準不同,因此上、下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有的學生會說松鼠在鳥的下面,還有的學生會說松鼠在兔子的上面。那么松鼠究竟是在上面還是在下面,是不是有的同學說錯了呢?教師提出疑問,制造懸念,激發學生動腦筋去想,必要時可同桌商量。最終使學生明白兩個同學說得都對,上、下是相對而言的。
接著上課教師按照書上的練習一題一題的按部就班,引導學生完成填空。第三題:一幢房子里有三戶住家,由學生把書后大象、小狗、小貓的頭像剪下,貼在學生給它們分配的住處。由于課前沒有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因此課上許多學生沒有帶剪刀沒辦法剪,還有一些學生不會剪,這時老師就讓沒帶剪刀的學生用手撕,結果教室里學生各弄各的,精力都放在剪和撕上了,即使教師在講評時,學生也顧不上聽了,沒有達到這題練習的目的。
評析:這道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由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入情景教學之中,由學生當一次小主人,邀請小動物來家做客,并負責安排它們的住房。開始黑板上可出示圖,及動物卡片。然后請幾位學生分別上黑板前演示,如何安排小動物的住處。安排好后還要用上、下說句話向大家介紹。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等學生都躍躍欲試,想到前面表演時,教師可以馬上說,為了讓同學們快些當上小主人招待小動物,可以拿出你事先剪好的動物頭像把你的安排告訴同桌,同桌互相說說看。最后還可以讓同學們說說怎么安排比較合理,及時進行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
最后上課教師教學第五題,猜猜看: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小英住在小蘭樓上,那么他們誰住在一樓,誰住在二樓,誰住在三樓呢?這位教師教學時也是草草了事,只是讓幾個好學生說出了答案,至于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許多學生并不理解,教師也沒有進行說明。
評析:其實這道題是比較抽象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結論的依據,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如: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可以排除小紅住在一樓,那么她可能會住在二、三樓,在根據第二個條件小英住在小蘭樓上,可以確定小英也不住在一樓,那只有誰住在一樓呢?學生很容易知道是小蘭住在一樓了。那么小英在小蘭樓上,小紅在小英樓上,就很容易確定小英在二樓,小紅在三樓了。教學時可以通過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六年多了,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的精神,理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要明白新教材是一個有待開發的資源庫,不能簡單的照本宣科,要不斷地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課堂上應呈現的不是“教”而是“學”的課堂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教互學和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發現學習”,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講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維。使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可以在自己的思維實踐中學到教師沒有講授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這樣,學生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教師一定要用心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做好每節課前的準備工作。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有關的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學中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快的體驗,使他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實現從知識傳授到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路線,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教師始終不能忽視自己的角色定位,適時點撥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整體、深刻、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