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10-01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有益于提高課堂實效,但是把準時機非常重要。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時機 選擇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醞蓄學生的感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觀能動性,有利于知識、能力的獲取和保持,以大容量、多信息、高效率來實現課堂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內容和所有的教學時間都適合于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我們要選擇那些可以使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發揮創新作用最大,效率最高的教學時機來加以運用。現以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來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時機選擇。
1 在需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進行觀察性、體驗性學習中選擇運用
在導入新課和過渡課階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等特點,提供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外部刺激,可以有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妙趣橫生、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激起學生探求的欲望,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寬松、和諧的情境中進行觀察、體驗、探索、發現,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蓄學生的情感。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包括《春》、《三峽》、《濟南的冬天》、《夏》四篇古今散文名篇,》一開始,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春天在哪里?》,然后打出古候一個孩子寫的一首詠四季的詩:,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這樣吊起學生的胃口,發問:四季之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這樣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各言其志。之后,我不失時機再次打出春、夏、秋、冬四幅圖畫,指出:四季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的《春》,這時配樂詩朗誦響起,將學生帶入語文學習之中,這次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一劑迷藥,既帶領他們進入美的境界,又激起強烈的內心探求需要,回歸到語文學習中去。
2 在需要顯示過程,引起表象,進行知識生成性學習時選擇運用
在實際教學中,當學習的內容為學生所生疏,或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意識地設置知識的背景和形成過程。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演示該知識的生成過程,把課本中的現成結論轉變為學生可探索的對象,促進靜態事物動態化,素材材料實踐化。還是教學《春》這篇散文,在講到春天的花時,我讓學生根據文章描寫給出一幅春花圖,在多媒體上演示講解,其它同學評價補充。學生積極性高漲:似火的桃花,像霞的杏花,潔白的梨花、蜜蜂、蝴蝶……一應俱全。文章讀的認真,畫的仔細,有的同學還能入了自己的想象,畫面上增加了幾位賞花的少女。在展示演講過程中,我又利用多媒體不失進機的配樂,使學生既進行了語文學習,又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再如教學《長征》這首詩時,我利用多媒體剪輯了電視資料,在課堂上播放,結合講解,使學生活生地感受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梁鐵索寒”的壯觀場面,從而很好地體會了詩人所賦予的激情。
3 在需要設難置疑,引起思辨,進行研討性學習時選擇運用
“學起于思,思緣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起努力思考與辯論,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置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而現代教育媒體則同其具有集文字、動畫、聲音、圖像、視頻等于一體,并可同時展示的優點,為這種置疑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辯興趣,促使其主動探討。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時,課文的四個片斷集中地表現了孔乙己受盡戲弄、冷落的不幸遭遇,但學生不易理解片斷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此時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辨析。[多媒體鏡頭]。
片斷一:
時間:孔乙己剛一到店的時候。
事情:酒客取笑孔乙己又添新傷疤。
片斷二:
時間:孔乙己喝了半碗酒后。
事情:酒客取笑孔乙己沒有進學。
(鏡頭中有畫面,孔乙己與酒客們的對話錄音。)
然后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個片斷,明確酒客們取笑孔乙己片斷一用的是“叫”、“嚷”,片斷二用的是“問”、“說”,前者是起哄,后者是陰陽怪氣的挖苦。在眾人的一片嘲笑聲中,孔乙己的表現呢?
[多媒體鏡頭]:
片斷一:不回答—遭受羞辱—強作爭辯
片斷二:不屑一顧—遭受羞辱—欲辯無詞。
通過多媒體手段變文字為畫面,變無聲為有聲,酒客們的嘲笑不絕于耳,能夠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辯析出兩個片斷筆法相同,但用力不同,后一次比前者傷害更大。在課時收官階段,用多媒體鏡頭播放《阿Q正傳》電影片斷,進行拓展閱讀,比較人物的異同,無疑讓學生對小說主旨有更深的理解。
四、在需要強化重點、化解難點、進行知識的突破性學習時選擇運用。
每一篇課文都有知識的重要和難點部分。對于重要部分,要力求突破,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對于難點部分,則要盡量分解難度,排除學生思維阻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易為學生所接受。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沙漠有些什么》、《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等課文,為突破難點,語文教師則需要在課堂上充當物理老師、生物老師的角色,在講臺上利用多媒體演示“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蟋蟀的發音原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要恰如其分,防止厚此薄彼,物極必反,不要把語文課上成物理課或生物課,流于形式,而忘記“語文”這個“定海神針”,本末倒置,那樣可就成了課堂“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