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83-01
摘要:中學數學是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感覺比較困難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中學數學教學質量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學生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 興趣探索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析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因而,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一定要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摒舊迎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意以下問題:
1 要重視自主探索,讓學生發現數學的奧秘
數學知識應由學生本人在數學活動中去發現或創造出來,而不是由教師灌給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身的探索、發現與創造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因此,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奧秘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教學活動,去大膽地“發現”數學。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的,你是學習的主體,數學課是你的,三角半、圓規、量角器這些工具也是你的,這節課學習任務也是你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的助手,想學到更深的知識就要靠你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們經過自主探索,“發現”了數學知識,其成功后的喜悅也能激勵他們再去“再創造”新的數學知識。
2 要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這句話頗有見地。現代教學論也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在做數學中學會數學。例如在講授“軸對稱圖形”(七年級下冊)時,可以組織學生搞這樣的活動,(1)制作對稱面具比賽。(2)收集有對稱圖案的卡片,進行展覽。(3)借助掛圖“大頭娃娃”的頭像,通過眼睛不對稱,想辦法使其變成對稱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在游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于游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一味地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3 要重雙邊活動,讓學生參與數學的交流
數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單憑教師認真地“教”而不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即使老師在課堂上講得精妙絕倫,無懈可擊,學生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思維得不到發展。而全面放手讓學生去學習,缺少老師的點撥和指導,就猶如在夜航中沒有了明燈,迷失了方向,學生的成績又何來提高?
因此教師要扮演好“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著、引導著與合作著”的角色,認識到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目,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互相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4 要重視生活實際,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物,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
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例如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主要指用數學知識去說明生活的一些現象。如埃及的金字塔、車輪的形狀、球場、環形跑道等等,這其中固有物理屬性等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有數學原因,諸如三角形的穩定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圓旋轉不變性等。
“教是為了不教”,是教學的最佳效果。而面對教育改革的今天,這句話的份量就越發重了。總之,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八仙過海的作用,認識到站在岸上與投身大海是兩種不同的感受。課堂上學習到的大多是理論知識,而且內容有限,要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鞏固課堂所學習的知識,教師除了布置一些有關作業練習之外,最好組織一些課外學習興趣小組等,并且定期舉行比賽表演,對表現優秀者給予表揚,以鼓勵士氣,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現在,新課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勇于突破陳規的創新,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模索,發現。總之,就一定會找到最適合現在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