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05-01
對于初中生而言,健康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尤為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行為方式以及情緒情感。小而言之,健康的心理特征是一個人立足于事業,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大而言之,它將影響到一個國家國人的素質,甚至是民族的興衰存亡。
二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越來越清楚地感覺到,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已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過激的逆反心理,無論家長和老師說的話多么具有真理性,他們心理明明知道是對的,但就是對著干,頂撞行為屢見不鮮,這能算是正常的青春期逆反嗎?還有一些學生對學業成敗的態度,表現得極不理智,情緒波動特別大。成功時,浮躁張揚;失敗了,感到了萬劫不復;甚至有些人選擇自暴自棄,放棄了生命。試想,這樣的未來建設者,怎么能對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怎么能承受人生中的種種磨難?諸如此類,不健康的心理正潛滋暗長在部分初中生的內心深處,這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話題。
那么,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素有哪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找原因:
1 社會因素
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一轉變使傳統的觀念和現代觀念發生了強烈的碰撞和沖突,伴隨著這一現象的出現,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不僅如此,由于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信息鋪天蓋地,不分青紅皂白、不分好壞、不分先后,直接或間接地傳播,我們的學生由于缺乏辨析能力,缺少正確的引導,也被這個大環境潛移默化影響著。如社會上一些人錯誤的價值觀念,衡量人的標準,過分地看重金錢地位的作用,唯利是圖等等。成人世界不正確的人生觀,思維方式,對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危害極大,那么如何減少這種不利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是非善惡觀念,雖然我們改變不了社會這個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組織他們參加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讓學生有選擇地接受社會的影響。
2 學校因素
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工作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視學生的分數,忽略了學生的情感發展。在這一點上,尤其表現在尖子生和問題生上。由于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原則,許多學業突出的學生極其自私,他們只知競爭,不知協作,只知勝利時沾沾自喜,不知失敗時如何面對。性格表現得狂妄、暴躁,在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缺少最啟碼的人性魅力。我想這應該是教育者的悲哀。那么問題生呢,單一的教學內容、形式,越來越差的成績,讓他們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自卑,把學習當成苦差事,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只能讓他們徹底走向學業的失敗,甚至是人生的失敗。鑒于這些,學校教育應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
3 家庭因素
當今家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呵護,無形中壓抑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并降低了孩子的責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有的父母對孩子學習期望值過高,忽視孩子品行素質的發展培養,同時也增加孩子壓力感、焦慮感等不良心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今離異家庭越來越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易產生煩惱、怨恨、冷漠、恐懼等心理問題。那么做為家長,是否應換位思考一下,想一想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們應該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4 自身因素
當然,初中生非健康心理的形成,并非只有客觀因素,就學生個人而言,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些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缺少自制力,過于盲目自大。其實,他們應該懂得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追根溯源,只要我們找出病根,并采取有效的疏導方法,初中生是完全可以朝著健康方面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