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40-02
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抓住以下三個方面。
1 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大綱”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體現(xiàn)了對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興趣的高要求。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動、好勝。如何使學生愛上數(shù)學課,喜歡學數(shù)學,是備課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1.1 創(chuàng)情激趣。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課之計起于“導”。導入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能以教材內容需要出發(fā),以組織有趣的教學小游戲、以講述生動的小故事、以設置懸念情境等方法來激趣引入,不僅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能夠引人入勝,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如在教學“得數(shù)是11的加法時,課前先印好”圈十”卡片圖,新授前進行“圈十”游戲:每小組發(fā)三幅圖,同學們邊圈畫邊交流。然后,各組同學舉起圈好的圖讓大家觀察,再說一說圈的過程:每幅圖是怎樣圈的?圈內有幾個?圈外有幾個?一共有幾個?說完引出新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地積”、“面積”時,組織學生到戶外參觀或實地測量,課堂上再揭示新知,組織討論。實踐活動適合學生好動的特點,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新知的欲望,同時也為學習新知作了鋪墊。
1.2 設疑激趣。
思始于疑,我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設疑,著意把一些數(shù)學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學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學比和比例一章,首先提出:一棵很高的大樹,不用爬上樹梢,你量出樹的高度嗎?一座很高的塔,不爬上塔,你能量出塔的高嗎?你能在地圖上量出昆明到北京或昆明到上海相距多少千米嗎?這些知識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學好這一章,不僅能解決以上的問題,還能認識掌握一種題的新思路。提出這些新奇小問題,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1.3 目標引趣。
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要充分運用學科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揭示學習目標,并注意把具體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使興趣轉化為志趣,成為學習的永恒動力。
如在教學“數(shù)的整除”知識時,介紹給學生這樣的知識:數(shù)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后,數(shù)論是皇后頭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部分知識學好了,可以為大家學好其他數(shù)學知識打下基礎。長大以后,象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一樣,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付出努力。學習珠算時,首先舉出中國的神算子的傳奇事例,介紹電子計算機的計算功能,但是,經(jīng)過比賽,做加減法還是我國的祖先發(fā)明的算盤有時比計算機算得快。算盤不僅是很好的計算工具,而且是一種能開發(fā)兒童智力的學具。學習珠算能提高口算筆算能力?,F(xiàn)在世界各國的小學生都在學習珠算。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珠算的興趣。
2 啟思
2.1 設問引思。
如何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和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主動地去探索知識。我注意在教材的重難點設計中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新知識。
例如梯形面積一課,設問:1.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什么圖形?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3.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4.你能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嗎?這樣引導學生探索。
再如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在出示課題后,設問:
異分母分數(shù)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2.異分母分數(shù)怎樣化成同分母的分數(shù)?學生通過以上問題的思考、議論、試做。
2.2 操作促思。
小學數(shù)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其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往往從動作開始。在教學中,我注重設計學生操作或教師演示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操作觀察中,動手、動眼、動腦、動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成為探索知識和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的主人。
如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先讓學生動手探學具,用10個小圓片當作蘋果,用2個兩圓片當作盤子。先擺:把10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學生很快分好,每個盤子里放5個。再擺:把9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同學們感到麻煩了。一個個小手舉起,有的說:“教師,我每個盤子里放5個,不夠了。”有的說:“老師,我每個盤子里放4個,不剩一個!”在學生擺學具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東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況,進而揭示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是“有余數(shù)的除法”。學生動手實踐,對分的結果有充分的感知,就為建立有余數(shù)除法的有關概念,掌握有余數(shù)除法的思維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礎。
3 巧練
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師接收信息反饋調整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練習的設計體現(xiàn)教師對教材理解深度和駕馭知識的能力。要使練習達到精練高產,必須巧練。教師一方面要研究課本中與本節(jié)教學內容相配套的習題的設置意圖,難易程度;另一方面為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增設一些單項練習題型。還要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適當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練習。然后精選習題,編制練習的程序,使學生在有層次的練習中,逐步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能力。
如教學“除數(shù)是兩三位數(shù)的除法”,計算比較復雜,學生很容易感到厭倦,這時就變化題型和練習方式,適當?shù)匮a充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趣味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如:
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
( )÷48=6……30
585÷( )=16……25
12) 48 ,要求在商中間有0,□里可填哪幾個數(shù)?為什么?
5600÷( )=( )
上面算式中的除數(shù)只能是兩位數(shù),商是整數(shù),設有余數(shù),你能寫出多少符合要求的算式?
( )÷879=( )
上面算式中的被除數(shù)是四位數(shù),商是一位數(shù),算式中沒有重復的數(shù)字,被除數(shù)和商各是多少?
這樣計算不是靠大數(shù)目的復雜計算來增強難度,而是靠靈活地運用解決問題,學生對此興趣盎然。
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誘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把學習的權利真正而充分地交給學生,能夠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新大綱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的一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