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70-01
隨著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九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公布,體育教學改革也不斷推進。作為中學體育老師的在深刻領會《新課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初中體育教學從教學理念、師生關系、內容選擇、學習評價等方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體會。
1 樹立現代學校的教育觀念,提倡“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
當前學生健康狀況堪憂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孩子的健康狀況和長遠利益也投去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初中體育教學工作者應牢固樹立“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觀念,并將其反映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消除傳統體育教學觀與應試教育重技能培養的影響。在課程內容和結構上,不以運動項目劃分教學內容,而以認知、技能、情感和行為來劃分,并按“健康第一”的要求,將生理、衛生保健、心理、社會、營養等與體育相關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吸納進來,使健康的要求能夠得到落實,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層次清晰,不把初中體育看為一個是孤立的層面,而把小、中、大學體育教育看作一個整體,多考慮到教材的連貫性,不重復開課。另外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不能僅僅追求教育的效果,而忽視體育的過程,在教學的重點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觀、體育興趣、愛好、習慣等,鼓勵學生個性發展,使其養成自覺主動地從事體育活動的習慣。
2 尊重學生主體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相結合
關于教學活動中孰為主體的問題,在教育理論界和實踐界存在著主體說、雙主體說、復合主客體說、主導主體說、動態主客體說等多種觀點。一直以來,由于受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思想影響,教師中心論的教學思想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教學實踐中都是主流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始終讓學生去適應教材、適應教師的教學、在選擇練習的時候,也不考慮學生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其弊端是只能“授人以魚”而不能“授人以漁”; 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師不愿教,學生沒興趣學,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新課標強調:今后的體育課程和教學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學中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互動,從而達到溝通、啟發、補充、創造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在研究教材本身的規律、特點的同時,了解學生興趣能力和態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如倡導“三向”交往的教學模型,采用配樂方法進入體育課堂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教法、步驟、訓練內容、組織形式等去適應學生,為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如給女生訓練的內容應偏重體操等柔韌性和協調性要求高的項目。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會在將來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之后,自覺參與體育活動。
3 落實新課標,改革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完善直接關系到初中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再像以前教學大綱那樣有統一規定,是靈活多樣的。因此廣大基層體育工作者應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及藝術性。那么如何安排體育教學的內容,我們認為應當根據體育教學的目標、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我國的國情來確定,應貫徹健身性與文化性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原則。首先,考慮到民族、地區及城市與鄉村差異依然存在,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從實際出發,挖掘適合當地教學的鄉土教材和民族傳統教材,突出自身的特色。如在民族地區開始騎馬、摔跤等當地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在農村中學開設一些與生產活動相關的體育教學活動。同時在傳統體育內容中融入一些現代元素,如增加娛樂體育、舞蹈健美、藝術體操和醫療保健體操等項目,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其次,教學內容應向重點化方向發展。重點化方向的教學模式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展的比較好,事實證明其教學效果是較好的,有利于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近幾年我國初中體育教學進行了教學內容重點化的一些嘗試,如上海育才中學的男拳、女舞就是一例。
4 以新課標為導向,完善初中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而忽視了評價為學生成長、發展服務的功能; 過于注重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評價,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學生學習評價的過程也由教師一人操作。這種評價體系導致教師與學生大多追求分數,其直接后果是分數與實際能力脫鉤,這顯然不利于發現與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也不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立自信,相反會大大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扼制了學生個性。鑒于此,新的課程評價體系主張我們在評價的過程中既要考評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效果,又要關注學生身體發展和體育能力的培養,促使中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評價的過程中,要貫徹“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以及學生互評相結合”原則,同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的了解與運用,使評價體系盡可能地反映出學生情況,評斷更趨于科學。另外,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評價,即把學生的成長當作一個過程來進行評價,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進步的幅度、努力的程度,以更好地體現評價的調節、導向作用。總之,新課程改革為初中學校的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場革新,作為基層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領會《新課標》中的有關精神,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并將其貫徹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