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37-01
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有多種多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開展競賽、大膽創新,便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結合自己對小學教學實踐的觀察和嘗試,談談對主動學習這個問題的看法。
1 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主動學習
1.1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教學活動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積極進行問題情境之中,自覺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在課中或課尾進行。如教學“米、厘米的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了米和厘米之后,教師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你們的身上也有尺子!”這句話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問題的情境中。“身上的尺子到底在哪里呢”?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發現謎底:食指寬大約為1厘米,兩臂伸開是自己的身高等。學生在動手量一量的過程中,了解了身子上的尺子在哪里,從而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感受,形成了更清晰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表象。
1.2 構建探索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現代教育思想提倡輕結論,重過程,要讓學生由聽眾變成“演員”,自己主宰學習的認識過程,通過自己親自實踐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去探索知識的奧秘,去發現和歸納、總結出數學概念、法則、公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實踐、比較、思索,才能真正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如教學“10的認識”一課,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教學10的組成。讓學生拿出10個圖片要分成兩堆,并且每分一種把結果記錄在練習紙上,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誰的分法多,誰的分法好,教師在關鍵時加以點撥。“分法這么多,誰有辦法既能把這些分法都找出來,又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尋找最佳途徑、方法,得出按一定順序分的好辦法。
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和感知,獲得了感性經驗,從而實現了認識知識的內化過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通過分一分、寫一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一系列活動,自覺地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之中,參與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獲得的表象順利上升為理性認識,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操作、表達、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2 讓學生在競爭過程中主動學習
引導健康的競爭,激發雄心壯志,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策略之一。
2.1 課堂上創造競爭的環境,激勵學生產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激情,將會調動學生身心的巨大潛能去克服困難,去積極思維,去大膽實踐。
如在計算教學中經常設計“爭當速算標兵”、“奪紅旗”、“開火車”、“數學接力賽”等游戲活動,學生對這些游戲特別感興趣,并且在競爭中把個人與集體融合起來,形成了團結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質。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一些“解題能手”、“爭當智慧星”、“評選火箭組”等競賽活動,培養了學生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更鼓勵了那些肯動腦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奮斗精神。
2.2 設置合理科學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沿著健康軌道開展競爭。
在學習上不僅賽知識、技能,還要賽習慣、意志力,賽學習方法,賽思維的敏捷性、嚴密性、獨創性,賽語言的表達是否流利、簡潔、完整、準確。不把考試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經歷了艱苦努力,取得了進步,與考試分數第一名的同學同樣得到肯定和贊揚。對取得同樣高的分數的同學,還要評比誰的方法更優越、誰的解題思路更簡捷。從而讓學生朝著更高的標準努力。
2.3 樹立學習的榜樣。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課堂教學中,常選擇時機給同學們講述優秀少先隊員的故事;講述科學家的故事;講述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奮斗事跡;有了競爭意識,同學們在學習上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學習,學習效率也就會提高。
3 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創新
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從小學教學開始抓起,在教學中對小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主要是指激發學生創造欲望、創新意識,形成有利于創造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和獲取嘗試創造的初步方法,主動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創新過程是主動學習的真實體現。
3.1 營造創新氛圍,細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
小學生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什么都感到新奇,對什么都要問個“為什么?”而好奇心是創造的起源,正是獨創思維的火花的閃現,教學時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如教師微笑的面龐,親切的話語,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學生如沐春風之中,感到安全,心情舒暢,學生便會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念頭涌現,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教師加以鼓勵、啟發、誘導、呵護他們的好奇心,便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2 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樹立自信心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不怕說錯。膽小、內向的孩子不利于創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創造的重要條件,要讓學生說自己所想到的,說自己所看到的;允許他們說錯,說不完整的還可以補充,允許他們提出質疑。
在教學中,若遇到學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不是隨便指責,應及時鼓勵并大加贊賞。在學生認識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后,有學生問:“老師,加法、乘法都有交換律、結合律,為什么除法沒有呢?”老師肯定學生問得好,并啟發:“你能自己演算試一試嗎?”學生通過一番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學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說,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發,形成新的觀點,達到認識上的飛躍,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膽量,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3.3 大膽放手,展開思維空間,培養創造性思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盡量大的空間范圍去思考問題,發揮潛在的智能,表現自己的才能。教師對這名學生的新發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嘗到了“創造”的樂趣和喜悅,今后學生便會更加積極地鉆研問題,會提出更賦有創造性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