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34-02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和中考、高考的改革的逐步深化,人們對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關鍵詞:美術教學 課堂改革 興趣 個性化 非智力因素
美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有自己的獨特性,知識領域廣泛,課堂環節活躍多樣,課堂中貫穿實踐性操作,通過讓學生觀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去說、學、演、做等方式來體現一個新的直觀學習模式。
美術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張揚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各顯其能,發揮想象,并能與老師互動交流。使知識與技能寓于興趣之中。
帶有啟發性、鼓勵性的授課語言或直觀作品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動力和激情。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事實證明:提高學習興趣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內在因素。
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學生心扉、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也是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的前提。
授課前,通過對授課內容中比較突出的、能夠吸引學生的問題、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場景用幽默的語言的組織,短時間內吸引住學生的目光、集中學生的思想,從興趣入手,讓學習內容以多樣的作品形式(如借助漫畫、彩畫、雕塑、工藝品、裝飾畫等形式的視覺語言)展現出來,結合音樂、幻燈、投影儀、電視錄像、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欲望和烘托學生的學習熱情,突出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教育目的,把握好學習的時機,創設良好的欣賞創作氛圍。
豐富的教學內容、直觀的感受、多維的藝術語言、奇妙的思維決定了美術教學的空間。新課改形勢下,多媒體教學省時、省力、直觀、靈活、生動、節奏快、容量大的特點,可以將美術理論知識和實踐創作的“規律及效果”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要學的欲望和深入體驗作品的動力;在導入課堂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各種信息有機組合,圖文并貌,這樣,學生都能看得仔細、記得清楚、把握到位,直觀的視覺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體驗生活中的美,學以致用,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在《春天的暢想》教學中,多媒體展現出與春天相關的風景圖片,播放音樂、出示與春天相關的詩句,把學生帶入到春天之中,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和理解春天,進而為學生提供很多的美術作品,讓學生來討論畫家們對春天的認識和表達。通過對色彩的認識、物體形象的選擇以《春天的暢想》為主題,運用適合中學生實際的、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進行不同類型作品的創作,抒發情感,課堂效果顯著。
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滿美感體驗的學習活動是創建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的重要條件
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會產生更多的師生互動,學生愿意更多地表達自己。課堂教學中所設置的問題、作業,實踐操作的步驟及注意事項,作業的點評都會讓學生在合作中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更會充滿激情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如《用線材進行作品制作》中,先讓學生用筆在紙上構思、設計、組織所需要的物體輪廓,教師依據學生的要求,使用多媒體盡量為學生提供多種實物形象,提供創作依據,匯聚小組成員的智慧,讓學生嘗試制作,在討論和實踐操作中不斷形成多種作品形態,教師的點評會讓學生突發靈感、選擇更好的作品、改進作品增添動力。
課堂中,教師設置一些主題鮮明、操作性強、具有濃厚趣味的活動,在講故事、做游戲、各種表演展示等形式的活動配合下,創設最佳的學習情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并在內心深處產生心理共鳴,從而進入美好的境界,不斷提升自身認識和對美的挖掘及感悟。
如在學習《版畫》一課中,就制版、印版兩個重要環節,在實物投影儀和多媒體的輔助下,簡單、直觀地讓學生觀看作品的制作過程與作品最終效果的展現,刺激并吸引學生,在教師對重點環節要求的提示下讓學生深入的體驗,特別是對那些奇特大膽的想法,可放手讓其順著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想象創作;或根據學生自己所喜歡的一小部分進行指導啟發:可以自擬主題、也可以更改作品布局、甚至是增刪物體形象……讓學生看到作品中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創作,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愿望,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促進學生的充分互動,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教學效果。課堂中教師要做幕后“導演”,把學生推向美術課堂的舞臺。
演示讓美好的事物激發學生產生一種去嘗試與創作的欲望,使情感態度轉化為持久的興趣,這是美術課程的要求。
美術教學中教師的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演示可以帶給學生一種心境,創設一種氛圍,激發一份沖動。美術課教師的演示作用于學生心理,化為直接的情感,激發濃厚的興趣,產生一種去嘗試與創作欲望,并使這種情感態度轉化為持久的興趣。教師的演示是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通過欣賞、思考進而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達到一定的水平,學會表現事物,在表現的過程和結果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在靜物的繪畫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邊演示繪畫的過程邊講解步驟要求,同時要用比較準確幽默的語言刺激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簡化步驟、降低操作難度,使靜物很快成型出效果,讓學生羨慕并付諸于實踐,這樣的演示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忘卻其他。教師演示的過程,是教師對媒材準備、構思構圖、方法技術的全方位展示,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解讀,使學生通過耳濡目染的熏陶產生廣泛的視覺經驗,獲得的美術文化涵養都會起著潛在的作用,從而展現直觀教學在美術課改中的重要作用。
廣泛獵奇,讓美術學習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土壤,使學生健康成長是美術教學的宗旨。
美術課雖非主科,但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的眼光,良好的行為,對生活的熱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甚至對學生未來的生活都有著深遠意義的影響。
美術課是智、能的結合。美術課堂,不僅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
美術課中教師的指導分析貫穿在學生嘗試學習的實踐活動之中。學生邊學習教材、邊嘗試繪畫、邊商討、邊探尋方法。學生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不斷完善并獲得技能和得到體驗。新課改下的美術課堂,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總結經驗,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需要,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發現美、挖掘美、追求美和創造美搭建了平臺。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訓練,貫徹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在運用《成角透視和平行透視》進行實物寫生時,部分學生使用透視方法不恰當(理解不透、辨別不清導致),或直接忽略不用,使畫面透視不準、物體表現不到位,學生遇到了這種難題,正束手無策,開始感到“我不行”時,教師及時來到他的身邊,進行鼓勵,及時、簡單的一筆或畫龍點睛地點撥一句,會使學生茅塞頓開,讓難題迎刃而解;老師要不斷提醒學生注意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條理、制作時要全神貫注保持安靜、要保持工作場所的整潔……良好習慣的培養貫串于整節課的始終。美術教學的作用應是非常廣泛的,美術老師與其他教師一樣,擔負著育人的天職。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還應重視細節育人的作用,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應細心觀察、耐心指導,美術教學,學生能否做好一件作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通過我們的教學在“育人”這件大事上起到了的教育功效。新課改下美術課堂教學,要緊跟教學大綱的要求展開,育人教學要雙管齊下,充分凸顯美術教學的魅力,更好地為培養優秀的學生貢獻力量。參考文獻[1] 《美術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 《普通中學美術課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4] 《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5] 《美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