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01-01
1 投資及其風險
企業投資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是企業進行價值創造的必經途徑.投資的正確與否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由于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投資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險。投資風險:是指在投資過程中或投資完成后,投資者發生經濟損失和不能收回投資,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資風險通常可分為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那些影響所有企業的因素引起的風險。例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發生意外的、非預期的變動,對許多資產都會有影響。它具有難以分散、難以規避的特點。非系統風險.是指發生于個別企業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它只對個別企業產生影響,往往產生于企業本身的某些因素。包括經營風險.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因生產成本的變化、市場需求、價格的變化、替代產品的出現等帶來一定的風險;管理風險,指由于管理者素質和經驗、企業組織的合理性、決策的科學性、項目管理機制等因素是否符合投資項目的要求而產生的風險;財務風險,包括籌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等。
造成投資風險的原因很多,現簡要歸納如下:
1.1 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復雜性。企業的財務管理環境又稱理財環境,是指對企業財務活動產生影響作用的企業外部條件。財務管理環境是企業財務決策難以改變的外部約束條件,企業財務決策更多的是適應它們的要求和變化。財務管理環境涉及范圍很廣,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企業之外,但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建立的財務管理系統由于在機構設置、管理人員素質、財務管理規章制度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缺乏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和應變能力,由此產生了財務風險。
1.2 財務管理可控范圍的局限性。財務管理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觀判斷,財務管理依據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企業進行財務預測、計劃、決策和控制所依據的會計報表、財務分析、經營分析、市場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盡量接近真實情況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實,管理依據的不可靠決定了財務風險的存在。
1.3 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決策和管理水平相對滯后。
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追求多元化經營模式,試圖通過多元化經營減輕企業的經營風險,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敢保證哪個行業永遠是“朝陽產業”。然而,現實中采用多元化經營策略卻使一些行業的“單項冠軍”企業發生了財務危機甚至瀕臨破產。究其原因,是企業的領導班子沒有及時更換決策理念,簡單地移植或采用原有的經驗所致。不同的行業除了技術形態存在差異外,在財務管理上也存在巨大的不同,如盈利模式和銷售方式的差別,絲毫不遜于產業特點。
1.4 企業領導風險意識不強,財務人員素質不高。
企業最高管理層風險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管理風險意識弱的企業根本不進行財務風險管理,更談不上設置風險管理機構。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無疑是企業的致命弱點。
2 投資風險的控制與管理
2.1 分析投資環境,確定投資規模
2.1.1 企業投資前首先應預測被投資行業的競爭程度,應選擇沒有極端壟斷(如公用事業),而競爭性又不很強的行業投資。其次,必須預測本企業能夠占有多大市場份額、市場需求大小,只有充分了解市場情況.才能防范市場風險。
2.1.2 規模投資,化解成本風險。目前我國大多企業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形成規模投資效益,運營成本高,無競爭力。擴大投資規模如果能帶來成本的節約,就會帶來投資收益的增加,降低投資風險。
2.2 認真分析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及其變化情況,建立和不斷完善財務管理系統,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雖然存在于企業以外,企業無法對其施加影響,但并不是說企業面對環境的變化只能無所作為。1.為防范財務風險,企業應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宏觀環境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變化趨勢及規律,并制定多種應變措施,適時調整財務管理政策、改變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企業對財務管理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降低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2.面對不斷變化的財務管理環境,企業應設置高效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強化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使企業財務管理系統有效運行,以防范因財務管理系統不適應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財務風險。要使財務管理人員明白,財務風險存在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任何環節的工作失誤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將風險防范貫穿于財務管理工作的始終。
2.3 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財務危機管理
2.3.1 企業應建立實時、全面、動態的財務預警系統。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它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經營計劃及其他相關的財務資料為依據,利用財會、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理論,采用比例分析,數學模型等方法發現企業存在的風險,并向經營者示警。該系統不僅應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還應包括企業經營中的一系列諸如產品合格率、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對財務管理實施全過程監控,一旦發現某種異常征兆就著手應變,以避免和減少風險損失。
2.3.2 建立愛德華·阿爾曼的“Z-Score”模型,用以計量企業破產、產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Z分數模型從企業的資產規模、折現力、獲利能力、財務結構、償債能力、資產利用效率等方面綜合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推動了財務預警的發展。
投資風險的存在要求企業加強投資前、投資中及投資后的風險控制與管理,提高對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和不確定性的認識,掌握投資風險管理的主動權,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計劃、組織、實施、控制等的管理活動對風險進行處理.將風險導致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盡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