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來自印度金奈,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家境清貧。在家鄉當廚師時,他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但月工資只有一萬盧比(折合人民幣1000多元)。為了尋求更好的出路,幾年前他隨朋友來到了中國重慶。
初到異國,他先在朋友打工的飯店幫忙,專門制作咖喱味道的印度食品,然而重慶遍地都是小吃,咖喱食品很少有人問津,這讓他感到壓力很大。后來,他發現雖然咖喱食品沒那么討喜,但是不少人卻對印度的特色小吃——飛餅很感興趣,這讓他看到了商機。沒過多久,他就和一個朋友在重慶洪崖洞開了一家3平米不到的印度飛餅店。可是開張之后,店里一天只能賣出幾十個飛餅,入不敷出。拉姆經過反復分析,認為生意慘淡的原因是這里的人流量不夠。可他是外國人,對重慶并不熟悉,在哪里開店才合適呢?
就在拉姆苦惱不已的時候,一個叫周靜的女士忽然給他打電話,表示想跟他合作。原來,周靜是重慶美心集團的外事主管,不久前,美心集團在重慶南岸建成了一條充滿異域風情的洋人街,想吸引一些外國人來這里創業,于是她到了他。
幾經溝通,拉姆終于在洋人街落腳,開了家印度美食城。他把店交給專人打理,自己則推著小推車到人多的地方賣飛餅。
那時,對拉姆來說,最困難的事情是不會說漢語,他連顧客要買幾個飛餅都聽不懂,生意很不好做。為此,他痛下決心從最簡單的中國數字學起,并努力模仿顧客說重慶話。經過苦練,他的漢語水平進步飛速,特別是學會重慶話之后,顧客都覺得他很親切,小攤的生意因此火紅了很多。
然而好景不長,拉姆又遇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天氣越來越熱,游人急劇減少,買飛餅的顧客也越來越少,有時一天只能賣出幾個。飛餅是用面團做的,如果當天賣不出去,備用的面團第二天就會變質,只能扔掉。按一個面團一毛錢的成本計算,他一天就要虧損幾百元,怎么辦?想到夏季漫長,拉姆只好戀戀不舍地收拾攤位,背上行囊,回印度老家了。
回到家里之后,拉姆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認真分析生意失敗的原因。他知道,天氣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但人氣對生意的影響更大,因此,想辦法聚集人氣才是最關鍵的問題。他想到自己制作飛餅時偶爾會旋轉面團,因此招來顧客的注目,如果自己將這個動作練得像特技表演一樣,高高拋起,然后旋轉幾圈,會不會更吸引人?
想到這里,他立即找來面團進行實踐。開始時,因為旋轉的速度和力度不夠,他總是把攤開的面餅弄破或掉在地上,但他并沒有氣餒,反復進行練習。3個月過去了,他終于能嫻熟地把面團拋到空中,然后準確地接住并飛速旋轉。雖然跟真正的雜技、特技表演相比不算什么,但在一般人眼里,這樣的技能已經非常精彩了。于是,他信心十足地返回重慶,重新撐起飛餅攤。
這項絕活果然吸引人。拉姆每次甩開面團,都會有不人圍靠過來,津津有味地看他表演。當他偶爾把面餅甩得太高或太遠,導致接不到時,圍觀的人就哈哈大笑,而他總是靦腆地笑笑,操著重慶口音說:“沒得關系,再做一個!”那憨憨的笑容和生澀的重慶話讓大家笑得更歡了。這樣有趣的表演讓大家都樂得幫襯他的生意,顧客越來越多,拉姆特意為飛餅起名字叫“樓上飛”。
后來,拉姆還把麻辣調料加入到面團當中,制作出更符合重慶人口味的麻辣飛餅。
有了“樓上飛”和麻辣飛餅兩大招牌,拉姆的飛餅攤每天至少能賣出500個飛餅,攤子也從1個增至6個。算下來,他每天能賣出3000個以上的飛餅,月賺2萬多元,比在家鄉掙得更多。
不辭千里來中國淘金,拉姆沒有被困難嚇退,細心研究顧客心理,把制作飛餅的技術變成藝術,既讓人賞心悅目,又讓人享受口福。可以說,他的成功源于努力、用心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