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資源環境視角下的企業清潔生產體系研究

2011-12-31 00:00:00李宇
當代經濟管理 2011年11期

摘要 在簡要回顧清潔生產提出背景和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基于企業生產構成要件的清潔生產體系,包括技術體系、組織和管理體系、產品體系、外部支持體系,以及針對清潔生產的運行質量和政府政策績效的資源環境評價體系和政策績效評估體系。以此促進相應的市場機制建設、政府政策措施以及科學考評機制等關系現有生產方式變革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清潔生產;資源環境;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6.4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1)11-0017-07

一、清潔生產的提出與我國現狀

基于標準化和大批量的大規模生產模式能夠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但這基本上是一種在忽視資源和環境成本前提條件下的生產模式。盡管這種生產模式在工業革命之初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隨著科技迅猛發展,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伴隨大規模生產模式走向極致的同時,原本被忽視的資源和環境條件逐漸凸現出來,尤其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發生的一系列震驚世界的環境公害,使得人們對大規模生產模式的可持續性產生質疑。雖然之后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治理,然而,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也很快顯現出治理代價和難度大、污染轉移風險高、企業主動性差等弊端,很多情況下“末端治理”無助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1]。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西方工業國家在總結工業污染防治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在生產工藝過程中預防和減少污染的清潔生產的全新理念,上述情況才大為改觀。清潔生產也是大規模生產模式走向精益生產模式的標志之一。

清潔生產注重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在生產全過程和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將物料和能耗全程控制到最少。強調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合一,以預防環境污染為主實現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以及將技術進步與生產運作管理相結合實現源消減都是清潔生產的主要特點。清潔生產自提出以來,在資源節約和污染防治方面的優勢就受到國際社會一致推崇,當“低碳經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經濟發展的主流導向時,清潔生產內在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削減所有廢物的數量和毒性,不主張焚燒或者填埋,而重點強調事前預防和前端管理的理念,都使其成為減少碳排放和獲取低碳收益的下一代工業生產模式導向。在實際運作中,實行清潔生產的企業不僅能夠實施具有低碳特征的產品差異化戰略,而且能夠最終形成國際市場的低碳綠色貿易壁壘保護清潔生產企業的利益。

隨著國際環保運動和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我國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進程中,逐漸意識到建立企業清潔生產體系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對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最初于1992年通過聯合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入“企業清潔生產”的理念,此后通過一系列的企業審核示范和試點經驗的總結,并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實現了從立法和政策研究層面推動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然而,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卻沒有進一步將有著法律依托的清潔生產推上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企業清潔生產的推進進程出現了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態。出現這一情況具有實踐和理論上的雙重原因:從實踐角度,一方面各級政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導致清潔生產在傳統GDP核算體系下受到排擠,忽視清潔生產的資源環境價值,致使推行清潔生產時無法從“資源環境—經濟” 效益角度建立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二是企業缺乏實施清潔生產的主動性。清潔生產技術將引發企業生產模式、工作流程方面的重大變革,而企業對短期利益的追求導致絕大多數企業更愿意采用低成本的“末端治理”方式。從理論視角,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不僅是一個技術變革過程,更是一個技術與組織相融合的過程,技術與組織高度融合的清潔生產體系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還具備提升企業競爭力、改善組織管理效率等潛在的遠期效益。然而,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清潔生產的研究多以技術、工藝為對象,針對清潔技術開發應用及轉化、工藝過程革新、技術指標評價體系構建等具體技術性問題展開研究,尚未從理論角度闡釋和解決實踐中清潔生產推進緩慢的問題。

無論從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的角度,還是緊跟國際下一代主流生產模式的角度,構建我國的企業清潔生產體系,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都是極為必要和迫切的。構建一個貫穿企業內部“技術—組織—產品”生產過程和企業外部“市場—政府”支撐環境的生產體系,理清“資源環境—經濟”一體化的思路,轉變企業通過“末端治理”降低環境保護成本的短視觀念,從而加快推進清潔生產的進程、提高企業適應清潔技術的能力、改善清潔生產的實施效果。這一體系尤其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當前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和新型工業化建設的基礎需要,將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清潔生產政策法規提供理論依據和對策建議。

二、清潔生產理論研究現狀

(一)清潔生產技術體系

清潔生產技術是清潔生產理念在現實中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清潔生產剛剛引入我國不久,郭斌,蔡寧,許慶瑞(1996)就對清潔生產技術的采用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并把其影響因素歸納為技術特性系統和動力系統兩大類,以實證數據為支持分析了技術特性系統內技術可獲得性、有效性和可獲利性[2]。國外的研究更關注微觀層面同企業績效的相關性,Natasha等(2010)以最小化環境影響為目標函數,以產出每一單位所需物料為決策變量,針對實施清潔技術的生化企業構建出選擇最優生產配方的多目標規劃模型[3];Zeng等(2010)將實施清潔生產技術的企業績效劃分為財務性指標與非財務性指標,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了實施清潔生產技術與企業績效指標之間的關系[4]。而國內學者往往將清潔生產技術體系作為一種技術創新導向,認為同這種技術發展方向相契合是制度創新的重要任務。郭丕斌(2006)從實施清潔生產的獲益者分析入手,通過建立企業清潔生產創新行為兩層模型,分析了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提出了促進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的政策措施[5]。余小平(2007)認為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技術進步與創新,選擇資源節約技術進步機制十分重要。完善制度安排,建立政策機制、投融資機制、市場調節機制、科技創新擴散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機制[6]。

(二)清潔生產組織與管理體系

針對企業清潔生產組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潔生產的推動主體、實施清潔生產的組織障礙以及組織管理模式等問題。在宏觀層面,Chiu等(1999)介紹了政府、咨詢機構、實施清潔生產技術的企業及相關企業在技術實施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從企業協同系統視角提出多方推動企業清潔生產的原因[7];王明遠(2006)基于對環境管理體制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指出清潔生產法所確認和保障的工業企業清潔生產調控體制應是一種比傳統的污染物“末端處理”對策形態更為高級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在法律明定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推行清潔生產的法定職責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設立企業清潔生產工作協調委員會促進相關政府部門的協調配合[8]。于振英(2002)認為目前我國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的積極性并不高,實施清潔生產持續性較差的原因在于缺乏清潔生產的利益激勵機制,政府更多地把實施清潔生產看作是一種行政命令行為,不注重利用經濟手段進行刺激[9]。

在微觀組織方面,Zilahy(2004)通過問卷調查和企業訪談對8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研,指出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過程中的組織障礙包括信息與決策流程、財務因素、人力資源因素、技術障礙和企業組織結構等,并且針對各類組織障礙分別給出應對措施[10]。王均奇,施國慶(2006)分析了清潔生產運行機制涵義、現狀和出現的問題,提出清潔生產應建立信息管理、組織管理和戰略管理三大機制,并給出了各運行機制系統分析的具體內容和方法[11]。Pavel(2004)從風險偏好的視角來闡釋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動機不足的現象,指出應當利用心理學去解釋實施清潔生產中的組織管理問題,從而提高組織適應清潔生產技術的能力,并認為擁有宗教信仰、傳統價值觀的員工更偏向于適應這一生產方式[12]。王波(2004)從介紹清潔生產的背景出發,結合清潔生產的核心理念,討論了清潔生產與精益生產和全面質量管理之間的相互關系[13]。

(三)清潔生產產品體系

清潔產品是清潔生產概念的核心內容,目前對清潔生產產品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潔生產產品設計和產品生產全過程兩個方面。鄭建青(2002)以實例驗證的方法分析清潔產品設計的科學尺度與判斷標準,認為清潔產品設計的評價必須從環境準則、性能準則、費用準則、美學準則和社會準則進行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做好清潔產品的設計是清潔生產的核心要義[14]。苗澤華(2003)認為企業要推行清潔生產必須根據產品生命周期搞好產品生態設計,并初步探討了工業生產的清潔生產起源、產品生態設計的準則及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15]。Nakamura, Shinichiro;Kondo,Yasushi(2006)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改進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Life-cycle costing,LCC),將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同生命周期評估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結合到一起評價產品或產品系統在經濟中的可持續發展性,并且以電子產品為例介紹日本的《再循環法》的效用,以及精密再循環中的可拆卸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DFD)對降低再循環費用巨大作用,認為環境考量或者經濟設計是達到設備持續使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16]。徐學軍,張煒全,查靚(2010)在闡述綠色產品開發特征及其驅動力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生命周期視角的綠色產品開發過程目標與模式,總結了開發過程中的生命周期評估與設計的方法,并對傳統產品開發與綠色產品開發進行了比較,最后利用實際案例闡述了上述理念[17]。

(四)清潔生產的市場機制與政府政策

促進清潔生產的手段主要存在內部市場交易和外部政府干預兩種機制,就兩種機制對清潔生產的重要性而言,都是目前學術研究的重點,并且研究趨勢也逐漸由單純對一種機制的探索轉為兩種機制的結合方式上來。杜祥瑛(2001)認為清潔生產的市場機制支持包括保護技術持有者利益和知識產權前提下的技術轉讓與合作,稅收、物價和金融機構一起,有關價格、稅/費、信貸等市場經濟手段[18]。Hamilton等(2006)研究綠色市場的自愿認證政策和欺騙均衡現象,認為消費者自愿支付相當多的價格(保險費)在綠色市場獲得看不見的環境屬性。生態認證在消費者不能在貨物內認出環境屬性的情形下會發揮作用,并形成關于在綠色市場內涉及違法活動的合理預期[19]。王昕杰(2007)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認為,推動清潔生產的核心力量始終是政府,只有確定政府的主導地位,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我國清潔生產工作才會順利健康的發展[20]。Hezri等(2006)認為政策處理是圍繞持續性指標產生的,主要闡述兩問題:什么是政策性指標的潛在效用;采用什么方式這些指標能夠影響行政?前者探索了公共行政研究,城市的研究以及環境科學三種處理方式。后者則通過從國家政策關于知識使用的文獻和政策學習建立愿景,作為驗證共振政策指標的基礎[21]。杜祥瑛,郝福安,張紅,王耀輝(2001)對我國現行有關政策、立法中與清潔生產原則相悖的問題進行了評析,闡述了清潔生產政策在國家產業政策和資源環境政策中的定位[22]。孫承廷,秦學志(2006)從市場機制同行政干預相結合的視角從發,認為經濟激勵與政府調控是促進清潔生產技術選擇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此分析使其有效發揮作用的策略與條件。分析了政府經濟激勵和懲罰措施對生產技術選擇的影響,并考察了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產品之間存在競爭與否的三種情況,給出政府促進清潔生產技術選擇的經濟調控策略[23]。

(五)基于清潔生產的環境評價與政策評估

當前研究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設計出評價企業環境績效的指標,應用于評價某一企業在實施清潔生產前后的績效變化和方案比選較為普遍。Tadeusz Fija?覥(2007)提出基于原料和能源消耗的清潔生產環境評價方法,并且使用與工藝技術有關的指標描述原料和能源消耗,這些指標包括原材料,能源,廢棄物,產品和包裝。通過這些指標確定清潔生產體系環境評價的整體指標,這一方法可用來評價清潔生產中的環境污染狀況、調整清潔生產技術,以及比較分析兩種清潔生產技術效果[24]。劉舸,許冠英(2003)在介紹清潔生產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必要性的基礎上,著重闡述了清潔生產百分制指標等級評價法,并對具體案例進行了清潔生產分析[25]。張旭(2006)以化工類建設項目為例,詳細論述了清潔生產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意義,并針對具有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的項目和暫未頒布指標體系的項目分別闡述了清潔生產的方法和內容[26]。

Gibbs等(2005)認為盡管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現代化已經納入到地區經濟系統中,但是將環境與經濟結合到一起是相當困難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對工業生態發展的關鍵指標的評估體系[27];劉鐵(2009)從政策效益標準、政策投入標準以及政策效率標準三個方面,采用效果模式中的目標達成模式結合經濟模式中的效率模式對清潔能源替代政策進行了綜合評估。評估效果顯示清潔能源替代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執行,政策有力推動了能源結構的優化,有效的改善了城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同時,政策的實施促進了中心城區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的單位實施了搬遷改造,產業結構與能源終端消費結構得到優化[28]。張繼偉,李多松(2008)認為清潔生產審核過程中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分析是直接影響清潔生產方案重要環節,通過修正現金流量的求解方法對凈現值和內部收益率的計算進行簡化,能使清潔生產方案的經濟可行性分析更加準確和方便[29]。

(六)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關系

為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矛盾問題,我國在多年對國外先進理論的引進、拓展以及我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已經積累和構建了諸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循環經濟以及低碳經濟等很多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清潔生產與上述概念和理論有何區別以及關系是國內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如車卉淳(2007)、徐小清(2008)分別從概念內涵、產生過程和主要特征角度對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辨析[30][31]。夏傳勇,葉文虎(2007)指出了可持續生產與清潔生產在實施層面、目標指向和內容維度三方面的區別,認為清潔生產是可持續發展在企業層面的一個具體延伸[32]。段寧(2001)認為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都是對末端治理的突破,彼此具有密切的關聯和互補性,都是全新的生產和經濟增長模式[33]。張天柱(2006)從宏觀歷史層面闡述了我國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必然趨勢及其長期曲折、交錯推進的過程特征。分析了以廢物循環作為循環經濟的認識和實踐誤區,提出了以清潔生產為基礎推進產業生態化,結合強化末端管制,以及圍繞建立“綠色”市場進行制度創新為基本內容的發展建議[34]。劉燕,趙曙明(2010)認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企業積極踐行生態倫理,對清潔生產的經濟與生態倫理雙重價值的分析表明,清潔生產是企業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實用工具[35]。

三、我國清潔生產體系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企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框架及研發轉化應用機制

清潔生產體系的首要支撐是清潔技術,企業清潔生產具有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36],主要包括技術導向、技術構成、技術流程和技術周期四個部分。其中技術導向是指以符合低碳的技術創新為導向;技術構成是指技術不僅包含制造設備、產品和工藝等硬技術,也包含信息技術等軟技術;技術流程是指技術從研發、引進、吸收內化以及轉化等一系列流程;技術周期是指清潔生產的產品從研發設計到產品淘汰整個生命周期的技術均需考慮。技術指標體系在具體企業應用過程中需要處處滲透著技術創新導向這一靈魂,低碳技術范式為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范,促使企業改變生產觀念,全程控制碳排放,帶領企業向環保、技術創新發展。技術轉化作為技術流程中最后一環,是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應用的落腳點,技術能否轉化關系著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成敗,因此建構企業清潔生產技術的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就十分必要。鑒于我國企業技術能力較弱而專利技術轉化率很低這一矛盾,對于著手清潔生產的企業來講,在發展自身企業技術能力的同時,加強外部協作網絡開發是成果轉化應用的一個可行之路。

(二)企業清潔生產的組織特征與制度創新

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成敗的關鍵并不在于技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取決于技術與組織、制度的融合程度。在實施先進清潔生產技術后,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均會發生重大變革,為保證清潔生產技術實施成功,企業必須經過特定的組織變革和制度創新過程。企業在實施清潔生產技術過程中的組織變革與制度創新需要重點解決如下問題:①針對清潔生產技術影響組織機構的內在機理,以及如何根據技術特點設計清潔生產團隊,現有研究并未加以深入剖析;②缺少針對企業清潔生產作業中的材料管理及優化設計方面的研究;③針對政府與企業在實施清潔生產過程中的動力缺少定量分析結果,無法解決政府給予實施清潔生產技術企業的補貼量化問題。具體包括:第一,基于工作小組的企業清潔生產組織結構優化與流程再造,包括清潔生產技術對企業組織結構影響分析、組織結構優化設計、清潔生產團隊成員與職能設計、清潔生產業務流程設計等;第二,企業清潔生產作業的審核機制與材料優化管理,包括清潔生產審核機制創新設計、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材料優化管理業務流程設計;第三,實施清潔生產的獎勵和約束制度研究,包括政府與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博弈模型構建、資源節約視角的約束條件分析、政府補貼策略研究。

(三)基于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無廢生產體系

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污染控制是清潔生產的核心,集中于資源和能耗節約的產品設計、產品價值增值和基于企業生存能力的清潔生產回收和再利用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為搭建這一體系,首先應進行基于短缺資源替代與二次能源使用的企業清潔產品設計的潛力分析,提出社會、經濟、生態三維度標準,以及環境、性能、費用、美學和社會五方面產品設計準則,提出傳統產品設計方式向清潔產品設計的提升路徑;其次,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深入剖析各企業在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成本構成,構建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并從產品價值流的視角將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兩個維度結合在一起,試從產品價值鏈增值的角度討論清潔產品生產與環境的協調性,以及清潔產品的價值增值空間;再次,基于系統生存能力對企業清潔產品的回收與再生利用的影響分析,研究企業清潔產品回收與再生利用系統的構成要素、特征、功能以及影響因素,最終構建基于系統生存能力的企業清潔產品的回收與再生利用系統。

(四)支持企業清潔生產體系的市場機制與政府規制

清潔生產是消除經濟增長環境破壞外部性的微觀基礎,清潔生產作為一種以企業為第一主體的經濟行為,同時受到主體變量和環境變量的雙重因素影響[37]。深入探討我國企業清潔生產的市場與政府機制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CDM項目在國內的實踐與反思、現行清潔生產與低碳經濟政策工具現狀分析與創新。首先,建立碳交易市場體系,要通過解決以下問題排除我國碳交易市場建立的障礙:合理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及現有企業的碳排放需求量測量分析;政府免費分配、固定價格出售、公開拍賣和混合分配等分配方式的對比分析,以及組合效用分析;解決現有企業之間以及現有企業與新進入企業在碳排放權初始分配方面的博弈問題;破解我國碳交易定價困境,獲得國際碳交易定價權與交易主動權。其次,雖然CDM項目為我國帶來巨大商機,但其對引進清潔生產技術、提高我國能源效率和轉變能源結構方面不甚理想。因此,如何在現時條件下引導清潔發展機制向有利于我國低碳經濟和清潔生產的方向前進,是亟須解決的問題[38]。再次,單純命令型的調控政策或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所獲得的效果往往不如兩者結合產生的效果明顯[39]。因此在支持清潔生產的調控機制方面,主要研究逐步弱化傳統的命令—控制型環境保護政策,強化預防性調控政策,采用基于市場的環境調控機制和自愿環境管理政策工具,通過行政對市場調節機制的修正來誘導企業內化其生產導致的外部成本。

(五)基于清潔生產的資源環境評價體系及政策績效評估

作為對前述研究內容的延伸和提升,在構建技術、組織管理和生產體系的基礎上,如何針對區域或產業層面上規劃清潔生產開展的相對優先順序,進一步地,如何根據企業所處清潔生產階段性的特點開展動態績效評價?這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具體包括:①缺少區域或產業層面的評價指標,行業之間或不同企業之間無法相互比較,不利于政府的統一規劃管理;②清潔生產強調組織、管理與技術相融合,現有指標多以技術性和環境指標為主,忽視了組織運作效率、管理效率等方面對清潔生產績效的重要影響;③企業清潔生產是一項包含技術、組織和生產的全過程管理活動,現有的靜態評價方法不能對處于不同清潔生產階段的企業實現動態評估。

要構建的清潔生產評價體系包括三個層面:第一,界定研究對象,針對某一區域或產業構建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集和評價方法,根據評價結果篩選出優先實施清潔生產的區域或產業,為政府部門進行區域性產業結構布局、結構升級提供決策依據;第二,構建企業內部實施清潔生產的多層級評價指標集,包括各級指標名稱、指標描述、指標來源與設計依據、評價等級等;第三,構建企業內部實施清潔生產的動態評價方法,包括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階段性劃分依據、指標動態選擇規則、綜合評價方法設計等;第四,結合代表性企業的實際數據,對比分析國內實施清潔生產前后企業的績效,為政府提出政策性建議。清潔生產體系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四、清潔生產體系在我國的獨特價值

發達國家采用強制性和經濟刺激手段使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大部分企業能主動實施清潔生產履行環境責任,環境管理模式逐漸從以管制者為中心轉變為以企業為中心,通過自愿協議(voluntary agreement)等方式,鼓勵企業超越現行的環境規定和標準(Beyond-compliance)[40]。而在我國,清潔生產仍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推進方式。這種動力機制的差異主要來自市場環境或發展階段的不同,可以從更多層面發現清潔生產的動力源及其作用機理,以環境因素在市場機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基礎,以企業自我規制為長期目標,如在清潔產品的價值增值空間和市場份額、消費者偏好的形成、完善公眾及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機制、在發展初期同“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相互配合等。

拓展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微觀企業生產轉型基礎。我國的經濟轉型既是體制和結構的轉型,也是由高碳經濟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現代企業制度的推廣已基本完成了微觀層面的體制和結構轉型;而在生產領域,尚沒有能夠指導微觀企業低碳經濟轉型的理論體系。完善清潔生產的理論體系,探索通過清潔生產使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直接途徑,并配合企業清潔發展機制(CDM)以清潔產品和清潔生產過程同時創造價值。以及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持續增長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護與社會責任,使企業各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持續獲得滿足。

清潔生產評價審核體系是實施清潔生產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評價各項節約環保措施實施效果的工具。現行資源環境評價制度(EPA)過于追求末端治理能否達標排放,往往忽視了主體生產工程本身的節約環保措施及生產過程中削減污染物的潛力和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對新老污染源的控制和制約作用。而引入清潔生產的資源環境評價包括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評述、經濟損益分析、環境管理和監測等薄弱環節,能夠兼顧生態性與經濟性,拓展現有的資源環境評價體系由現狀評價和模式預測向實用可行的工程分析和污染控制對策分析轉移。此外,啟動期的政策推動是清潔生產有效實施的保障,基于清潔生產的政策績效評估能夠評價政府政策對營造企業清潔生產外部經濟環境和發展導向的作用,解決政府政策與清潔生產契合性的度量問題,以及由于各自目標差異導致的政府政策對資源政策評價存在的基礎性偏差。

[參考文獻]

[1] 蔡佳悅. 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J]. 財貿研究,2006(2):153-155.

[2] 郭斌,蔡寧,許慶瑞. 企業清潔生產技術采用行為分析[J]. 中國軟科學,1996(7):97-100.

[3] Natasha Gr. Vaklieva-Bancheva, Elisaveta G. Kirilova J. Cleaner manufacture of multipurpose batch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plants: Scheduling and optimal choice of production recipes[J]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300-1310.

[4] S.X. Zeng,X.H. Meng,H.T. Yin,C.M. Tamb,L. Sun. Impact of cleaner produc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0-11):975-983.

[5] 郭丕斌. 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J]. 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7):43-46.

[6] 余小平.資源節約技術進步機制的選擇與培育[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95-98.

[7] Chiu,Shen-yann,Jerry Huang,Chih-Sen Lin. An overview of cleaner production programs in Taiwan[Z].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leaner Production:Proceedings of the 2nd Asia Pacific Cleaner Production Roundtable,1999.

[8] 王明遠. 清潔生產調控體制探析[J]. 法治論叢,2006(11):48-53.

[9] 于振英. 清潔生產的利益激勵機制[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10):440-443.

[10] G Zilahy.Organisation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measures in the corporate sect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4):311-319.

[11] 王均奇,施國慶. 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貫徹循環經濟理念[J]. 商場現代化,2006(8):231.

[12] Pavel Danihelka. Subjective factors of Cleaner Production-parallel to risk perce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6):581-584.

[13] 王 波. 在精益生產和全面質量管理視角下重新審視清潔生

產[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3-26.

[14] 鄭建青. 清潔產品的設計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3):101-102.

[15] 苗澤華. 工業企業的清潔生產與產品生態設計初探[J]. 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3(6):49-52.

[16] Shinichiro Nakamura and Yasushi Kondo. A waste input-output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of the recycling of end-of-life electrical home applian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3),494-506.

[17] 徐學軍,張煒全,查 靚. 基于生命周期視角的綠色產品開發過程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7):17-20.

[18] 杜祥瑛. 清潔生產政策設計中引入市場機制的研究[J]. 中國科技論壇,2001(3):51-55.

[19] Stephen F. Hamilton,David Zilberman. Green markets,eco-certification,and equilibrium frau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52(3):627-644.

[20] 王昕杰.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進清潔生產[J].紅旗文稿,2007(10):25-27.

[21] Hezri,AA and Dovers,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6(60):86-99.

[22] 杜祥瑛,郝福安,張 紅,王耀輝. 構筑我國清潔生產政策體系框架的思考[J]. 中國軟科學,2001(2):33-36.

[23] 孫承廷,秦學志. 清潔生產技術選擇的經濟調控模型及策略[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6(4):602-604.

[24] Tadeusz Fija1.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914-919.

[25] 劉 舸,許冠英. 清潔生產評價方法實證研究[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1):110-113.

[26] 張 旭. 對環評中清潔生產評價的方法、內容的思考[J]. 當代經理人,2006(21):1699.

[27] David Gibbs,Pauline Deutz.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Planning for 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e USA [J]. Geoforum,2005,36(4):452-464.

[28] 劉 鐵. 城區清潔能源替代政策的影響評估[D]. 上海交通大學,2009.

[29] 張繼偉,李多松. 清潔生產審核中方案的經濟可行性評估解

析[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28-31.

[30] 車卉淳.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清潔生產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07(11):52-53.

[31] 徐小清. 基于清潔生產理論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 暨南大學,2008.

[32] 夏傳勇,葉文虎. “可持續生產”與“清潔生產”內涵辨析[J]. 環境科學研究,2007(3):173-176.

[33] 段 寧. 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J]. 環境科學研究,2001(6):1-8.

[34] 張天柱. 從清潔生產到循環經濟[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6):169-174.

[35] 劉 燕,趙曙明. 生態倫理與清潔生產的雙重功用:基于低碳經濟背景[J]. 改革,2010(1):114-118.

[36] 汪曉文,李 杰. 中國關于清潔發展機制問題研究綜述[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94-97.

[37] 張 云,尚英姿. 清潔生產的微觀動力機制探析[J]. 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12):45-49.

[38] 張小蒂,羅 堃. 中國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節能減排的可持續性——兼論新型清潔發展機制[J]. 學術月刊,2008(11):79-86.

[39] 周建華. 清潔生產技術的創新擴散與政府責任[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41-43.

[40] Silvia H. Bonilla,Cec1'lia M.V.B. Almeida,Biagio F. Giannetti,Donald Huisingh. The roles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ies: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5.

Research on Cleaner Production System from a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 Yu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the background of cleaner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state,then proposes clean produc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including technical system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products systems,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specially for smooth performance cleaner production. So as to promote appropriate market mechanisms, government policy initiatives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deals with the key and difficult issues of existing production mode transform.

Key words:cleaner produc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ow carbon economy

(責任編輯:李 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欧美亚洲欧美区| 欧美在线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理论片一区|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成a人片| 欧美色图久久|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精品视频第一页|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色首页AV在线|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欧美在线视频a|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精品66|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91娇喘视频|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91色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午夜啪啪福利| 国产成人欧美| 日本影院一区| 性69交片免费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国产|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色婷婷|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黄片在线永久| 制服丝袜亚洲|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青青草视频| h网站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