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發改委日前出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征求意見稿,一改此前對于汽車零部件的放開政策一鼓勵外資在華成立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但是外資股比不超過50%。這是國家首次對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合資股比,做出明確規定。
本次被劃定為“關鍵零部件”的品類繁多,包括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隔膜、電池管理系統,等等。
“這些項目涵蓋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方方面面,關鍵是,很多零部件的在華生產工廠,原先并不是按照‘不超過50%’的股比來投建的,這個政策將使得大批在華外資企業,需要調整股比。”一位跨國零部件企業的中國負責人如是表示。
從中方控股到放棄控股,再到50:50,這—規定將對在華跨國公司零部件的整個產業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目錄》的推出,使業內產生了兩種相悖的觀點。
利大于弊
一種觀點認為,股比設限50%很有必要,將有利于保護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有助于中國汽車業在新能源汽車浪潮中實現超越,否則,將對脆弱的民族汽車工業產生毀滅性影響。
有分析認為,近年來國內新批準外商獨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項目數量,一直高于合資企業數量。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推動國內零部件產業進步和升級的同時,也占領了國內市場,并抑制了本土企業在技術等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隨著外資在中國投資力度加大,有些外資品牌在國內關鍵零部件領域形成了壟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國內零部件企業沒有能力為汽車提供一整套的零部件供應。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表明,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銷售份額占60%以上,在轎車零部件市場,外資企業占市場份額接近80%,在汽車電子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其市場份額更是高達90%。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正在被排擠出合資品牌整車配套體系,從而只能向低檔市場尋求發展,在行業中被日益邊緣化。
“所謂中國汽車工業的落后,實際上就是零部件產業的落后,新能源汽車也是如此。這次我們出臺的這個政策,就是對國外公司的一種約束。”談及這次政策調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付于武表示,這是經過慎重考慮后的決定。“如果我們放棄主導地位,簡單地把市場讓出去,那對中國零部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很可怕的。中國汽車市場很活躍,但是要合資,就要留給中國零部件企業一些機會。如果完全放開,我們的核心零部件、電控電機、控制系統肯定就沒有機會了。”
對于限制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在華的持股比例,作為國內自動變速箱生產、維修知名度較高的一家企業,全球自動變速箱公司技術專家付海元認為,國家對外資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方面的持股限制,將刺激本土企業加大投資研發。
弊大于利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適得其反。這項規定表面上會使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保護了民族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其實,無論是外資還是合資企業,新產品的研發活動是否能放在國內進行,才是中國能否掌握研發核心技術的關鍵。
目前,在中國設立技術研發中心的零部件企業,有德爾福、博世、偉世通、漢高和大陸汽車等企業。雖然這些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類型各不相同,但將新產品的研發活動放在國內進行,無疑會大大有助于國人掌握其研發技術。只有汽車高端技術研發人員逐步實現本土化,才真正有助于中國掌握汽車生產核心技術。
而一旦對外資企業實行股比控制,則會給其帶來系列投資方面的顧慮:首先,選擇中方合作伙伴難度加大,需要調研和決策;合資雙方從各自內部完成決策,再到洽談直至簽約、審批通過,需要較長的周期;此外,外資企業一旦將生產制造、研發分離,需要有重新決策和調整的時間。
目前,多數外資企業對此頗有“微言”:合資車企覺得降低了企業效率,不利于競爭,屬于貿易保護;民營車企則認為此舉是歷史的倒退,取消股比限制才有利于靈活自如的車企在競爭中成長。部分券商表示,在政策保護之下,能否提升內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在技術方面的優勢,并不令人樂觀。
也有人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弱勢狀態,不是因為股比放開造成的,而是國內汽車產業長期“重整車、輕零部件”導致的惡果。實行“股比限制”就能改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困境,使它們雄起嗎?也許,整車的發展現狀已說明了問題。
讓市場決定
說到底,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原來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但是后來已經演變成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爭奪,汽車產業政策修改,不過是各個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應該說,此次有關部門出臺“股比限制”的初衷是好的,但30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合資并不能換來技術,不管是用市場、股比,還是用自主品牌,都是換不來的。我們的幾大國有汽車集團都有多家合資企業,為什么還要掏腰包從其他外國公司購買技術?自主品牌技術為什么不可以從合資伙伴那里得到呢?特別在包括驅動電機等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中國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不需要外國公司的技術轉讓。如此說來,我們干脆不要外資,完全自己說了算,豈不更好?
原機械部部長何光遠表示:“這個規定也不是‘萬歲’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再加上中國幾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一政策未來有可能會發生變化。”
“市場沒換到技術,我們希望能一分為二來看。首先,股比規定并不利于中國企業學習和掌握新技術,不利于外資公司在國內投放新技術·其次,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史比國外要短得多,我們用20年走完了外國公司100年的路,但是目前可能還差10年、15年的追趕時間。因此,這種提升不能操之過急。”一位資深汽車評論員如是表示。
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中國的新能源,包括電動車還處在摸索階段,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商業模式層面,都不成熟。這個時候,政府應該鼓勵各種嘗試。“最好的鼓勵是不要設定限制,讓市場來決定。現在應該跳出外資與中資的傳統想法,最重要的是,讓這些技術在中國生根,包括新能源的鼓勵政策等等,都不應該區分民營、國有、外資。”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讓市場決定,國家應該真正地鼓勵各種嘗試,讓新能源技術在中國生根,并且在此過程中培育一批人才,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何光遠語氣堅定地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