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香港地產市場價格不斷創造新高紀錄,越來越多香港居民為樓價不斷上漲困擾時,從今年5月起,一場“風暴”開始席卷香港。這就是急速蔓延的僭建問題。僭建,在香港意為違例建筑工程;在內地稱為違章建筑。
僭建問題由來已久。香港人多地狹,許多市民絞盡腦汁擴大生活空間,在市區多以搭建天臺屋、擴大陽臺、加建晾衣架為主,在新界更有居民整層加建。事實上,“僭建”不但違反《建筑物法例》,還可能危害到建筑物原先的力學平衡,甚至使之變成危樓。在20lO年底之前,香港媒體出現的“僭建”一詞幾乎為零;而踏入今春,“僭建”成為全港各種媒體曝光最高的詞匯。“僭建風暴”也一再占據各大媒體頭條新聞。記者追蹤揭發僭建問題,從議員到高官、從名人到政客,就連負責執行清拆僭建政策的“主帥”——屋宇署長的寓所一度也被質疑有僭建之嫌。這輪“僭建風暴”牽涉甚廣,官場一時間人人自危。
僭建成風“與僭斗法”已10年
港島租金高昂,不少底層市民只有“蝸居”在“騎樓房”、“閣仔”等僭建地方,有的則在原單位上加裝一些如冷氣機架、晾衣架等生活設施。據政府統計,目前全港的僭建物多達40萬個,民間估計,未被發現的遠高于此數。僅新界丁屋范圍,近年加建的僭建物數量就數以萬計,而在港九舊區唐樓,僭建物更舉目皆是。但由于香港屋宇署人手有限,難以巡查恒河沙數般的僭建物,只能在接到投訴后跟進,影響了清拆效率。此外,《建筑物條例》存在不少灰色地帶,導致僭建問題愈演愈烈,終于演變成席卷全港的“僭建風暴”。
今年4月,香港屋宇署開始執行新修訂的僭建物執法政策,以回應越來越強烈的清除僭建物的呼聲。新政策下,必須取締的僭建物涵蓋范圍擴大,不論對公眾安全構成的風險程度如何,樓宇天臺、平臺、天井及后巷的僭建物都要清除。
雖然法令嚴格,“清僭”還是面臨重重阻力。專職負責處理公營機構行政失當而引致不滿和問題的申訴專員,曾指出港府雖嚴厲打擊市區僭建,但在處理新界村屋僭建物問題卻較為寬松,做法上“厚此薄彼”。而部門執法態度散漫,無奈于業主“拖字訣”,即使法例賦權可入屋調查,勒令或代為清拆僭建物,甚至取消地契,即使政府過去四年先后發出721個清拆令,仍有60%僭建物尚未拆除。
在新政策下,取締僭建物范圍擴大,也令不少市民擔心自己只為方便生活的改建被波及。對此,香港屋宇署表示,新政策并非“一刀切”。按規定,業主可考慮參加“家居小型工程檢核計劃”,以保留晾衣架、檐篷及空調支架等三類小型僭建物。對于已獲檢核的小型工程項目,除非日后存在危險隱患,否則屋宇署不會采取執法行動予以清拆。
媒體揭發知法犯法遭痛批
在香港,公眾和傳媒可以方便地監督政府官員任何可能的違規行為,甚至港府官員的專車牌照,傳媒記者手中都可掌握。雖然不能查詢到哪一位官員名下有哪些房產,但只要掌握了_一棟房子的地址,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土地注冊處,反向查詢到業主姓名,還可以掌握該棟房屋是否因有僭建物被“訂契”(不能進行任何買賣交易)。因此,新政一出,即有神通廣大的傳媒不斷揭發,問責官員、泛民和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相繼被發現居所或持有物業有僭建物,政界似乎人人有份,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處在風暴中心的,便是香港教育局局長。香港某周刊記者在翻查局長住所的地契后,發現其在跑馬地寓所的僭建物業,屋宇署早于2006年就向當時正擔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這位高官發出性質較輕微的“警告通知”,而不是較嚴厲的“清拆令”。但其收到屋宇署警告通知五年后仍未改正,故該物業已于2006年被“釘契”,至今仍未獲解除。
此外,政府環境局副局長也卷入僭建風波;經常炮轟政府施政的立法會一位議員,被揭發霸占2000多口尺官地做私人住宅;甚至打擊僭建的最高執法者、屋宇署長,亦卷入僭建爭議;10多名立法會議員先后被曝住所有僭建物或霸占官地做私人用途。愈演愈烈的僭建風波甚至燒到了更高級官員的身上。“僭建門”事件越鬧越大,許多官員、議員、名人、政客都墜入風波中。
當僭建由一次又一次的違法行為,演變成空前的管治危機;當僭建由個別議員、高官引發的風波,最后演變成了一場政治風暴時;這些“知法犯法”的行為,嚴重影響了港府的聲譽,令港府的管治威信嚴重受損。
鐵面執法香港社會無特權
僭建在香港并非新事物。港九舊區最多僭建,涉及天臺屋、騎樓圍封、檐蓬及晾衣架等,舉不勝舉。問題之形成,皆因舊區多“手停口停”的基層市民蝸居,僭建是生活壓迫下的無奈之舉,為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稍稍紓緩擠迫的環境。雖屬違法,但值得同情;
然而,傳媒揭發部分問責官員、立法會議員等權貴的物業都有僭建物,特別是有官員、議員以等待屋宇署通知為由,對于被揭發的僭建物拖延處理,使人質疑權貴人物是否有僭建特權。
眼下“清僭”依然面臨不小阻力,但屋宇署的嚴格執法和政府官員知錯就改的態度,為清僭順利推進起到示范作用。無論針對官員及議員,政策及執法工具都與普通市民一致,所有舉報都會去檢視。筆者認為,基于僭建原因、程度各有不同,政府應適當疏理,其中,重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等有重要公職身分的權貴,必須自行檢視名下物業。若有僭建物,應該主動清拆,以消除民間“權貴有特權”的聯想。這樣,僭建問題就會回復本來面貌,就有足夠空間逐步處理。
違章建筑發生在平常人身上,可能不會是一件大事,但因為涉及事件中的政治人物位高權重,所以社會關注度就極大。
依法辦事“清僭”不宜政治化
毫無疑問,樓宇僭建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一則有礙觀瞻,二則可能構成危險,三是對守法業主不公平。如果大家都在樓宇外部隨意加建、擴展,那么建筑物條例和圖則“地積比”的規限,豈非形同虛設?因此取締僭建物理所當然。按理,僭建本來屬于民生事務,如今卻突然政治化起來,這對于當下弱勢畢呈的政府,無疑是雪上加霜。
幸好,政府屋宇署署長的住所露臺,被圍封成為“僭建”只是虛驚一場。屋宇署署長的圍封露臺,符合《建筑物條例》。藉此,屋宇署署長正好向公眾做一個示范,以自己的住所作實例,告訴大家什么是豁免工程而毋需事先向屋宇署申請批準。
事態發展已清楚表明,香港樓宇僭建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只能結合實際、按部就班解決,不能一下子“遍地開花”。近日多名高官、議員、名人頻頻被揭僭建的事實,正好說明情況的普遍性。而僭建既然是社會民生問題、法治問題,就應該按照建筑物條例一視同仁處理,與業主是何人并無必然聯系,不應將問題政治化,破壞社會和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