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觀點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確,但這不意味著媒體是自由的論壇,可以妄言、狂言、戲言。
記者的品質就是誠實、勇氣和具有悲憫的胸懷。記者就如行者一樣,走進需要他出現的地方,去追尋和探究真相。這個跟價值觀、跟意識沒有關系。因為正直、熱愛正義、對歷史負責是記者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這一素質,才可避免報道中的妄言、狂言、戲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如斯,記者的生涯又何嘗不是呢? 當你遭遇困惑、許多悖論、許多一時看不清說不明、左右為難、進退矢據之處,有時候不必立即做出決定或立即表示誠否。當你面臨選擇的痛苦的時候,你可以更有把握的去開始你的旅程、去調查,去尋找你的答案。其實這樣的過程便是行者的過程,歸根結蒂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識、通向光明、通向正確的抉擇。
行也無涯
行者無疆,記者采訪的行程也無涯。
“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水坑。”這是一位老新聞工作者干了一輩子新聞工作后,對新聞行當的評價。我認為這句評價是很尖刻、很真實、很恰當的。是的,干新聞的處境又何嘗不是如瀝薄冰、如臨深淵呢?所以要改變這種處境,這就需要我們記者必須具備應付各種突發事件的經驗。因為在記者采訪的行程中,經驗有時比文化更值錢。而要獲取經驗,要達到采訪中處驚不亂,最好的老師是生活;最好的課堂是實踐。其實實踐便來源于記者的調查過程,記者應該在調查的過程中來通達人生,獲取經驗,實現采訪中的橫、縱向的完美結合。
不能偏聽偏信、不能道聽途說,要充分去印證、調查。
如此這般,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踐,你就永遠弄不清一個事件本身的真實含義。
既然記者調查的過程,是一個通達人生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便是活靈活現的與不同人群交往的過程。在這個交往的過程中,你有可能碰到各種人物:達官、貴人、百姓、市儈、奸商、甚至罪犯;在這個行進的過程中,你也有可能走進各種場所:市政大廳、高級別墅、百姓尋常家、常人想去卻不敢去甚或不能去的地方。
接觸人物,出入各種場所,在記者采訪中有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接觸人物,出入各種場所,并不是你的意志所能改變的,決定權在于你的命題。這是記者完成一個命題過程中必須例行的。是顯示所獲得的東西客觀性的根本所在,是決定你所獲得的內容是否有紕漏、是否片面、是否存在謊言的關鍵。例如,渭南電視臺2003年3月25日播出的《八名人大代表反映蘇村派出所》,記者在采訪了八名人大代表到各村調查了蘇村派出所攤派的情況后,并沒有急于播出。而是記者以群眾辦理戶口為由,實實在在的走進派出所暗訪,在記者親身遭遇攤派的事實后,才以《八名人大代表反映蘇村派出所》、《記者暗訪蘇村派出所》兩期節目報道了該事件。記者沒有偷懶,沒有輕信那一個人,而是見到了該事件中所涉及的所有人物:八名人大代表遭遇攤派的村民,派出所的民警。走完了所有的場所:村莊,尋常百姓家,工廠,派出所。采訪中,記者接觸的這些人物,出入的這些場所,在該節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缺一不可的。否則,你所采寫的東西的真實性、公眾信服力就會大打折扣。
走完事件中所涉及的任何場所,問完事件中所涉及的任一人物,看完事件中所涉及的任何事物。追根溯源、反復驗證;去發現、去探秘。這是每一個記者應該具有的一個本質。不要輕易相信什麼東西,一定要深入事件,把一個事件的最真實的狀態呈現出來,避免和清除謊言。
學也無涯
一個嬰兒,不會任何語言,靠的是聽,靠的是看;百次的聽,千次的看。聽了看了,就去模仿。錯了,再去聽,再去看,再去仿。如此這般,他會說了。會說藍天,會說白云,會說高山,會說大河。凡是他所聽過的,看過的,模仿過的,他都能隨口說出,再也不會出錯。
其實,一個記者生涯的開始,與一個生命的開始并無兩樣。都得經歷一段苦難的實踐。因為一切實踐都是認識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凡是從認識論的意義上把握自己的實踐活動的,都是善于學習者、有心者。作為一名記者,在任何時候都應是一名學習者、有心者。就應該如嬰兒咿呀學語般,去認識社會,認識不同群體,認識不同的知識,認識你,認識我,認識教師,認識律師,認識知識分子,認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兄弟……
學會了認識,你就學會了做記者的權利。你見了法官就會說法律程序,見了學生就會說學校教過的東西,見了達官貴人就會講油鹽醬醋的故事。這里的會說不是阿諛奉承,不是吹噓溜馬屁,而是平等的交流和針鋒相對。只有你學會了認識,學會了知識,這里的會說,才是從容,是犀利,是周到,是輕松;是嚴肅,是用心,是含蓄,是謙遜;是永遠的微笑,使無言的矜持,是君臨的自信。你的整個采訪活動,才會理直氣壯、才會深入淺出、才會游刃有余、才會達到預想的目的。例如,渭南電視臺8月2日播出的一檔節目《一紙通知撂倒一企業》,其中就涉及五個部門,五部法律知識。記者所采訪的人員有民警、有環保、有安監、有礦管、有鄉企局干部、有政府法制辦工作人員,要完成這樣的采訪,臨時抱佛腳實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記者平時的留心、學習、積累。這樣你的發問才會從容、犀利、周到,采訪中的記者才會出現無言的矜持以及君臨的自信。
思也無涯
質疑,是揭示真相的捷徑。也是記者深入采訪一個話題時的動力所在。美國著名攝影師羅伯特·普雷基也說過:“記者的責任是用自己獨立的思想判斷事物、認識現實。不是說一開始就不相信什麼事情,而是要提出問題,必須給我們機會,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尋找答案。”
1.“不要把自己輕易地綁到某個人的戰車上”,不要輕易被人牽著鼻子走。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都要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去認識它,刨析它。這樣你的節目的起點、出發點、思考的角度就會與眾不同,就不會一味的去迎合達官貴人,迎合當事人,迎合那些所謂的元老們自立的墨守成規的東西。
說到底,思,就是大膽的想,大膽的去追根問底。不斷的給自己提出問題,不斷的提醒自己。讓自己的節采訪不走彎路,讓自己的作品不出現本末倒置,不出現與道德相悖,不出現違背政策的問題。
2. 記者的生涯就如人生一樣,有該做的事情也有不該做的事情,有能去的地方也有不能去的地方。苦思冥想,還是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更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腦。有思無念,則無欲。不要象有些人那樣,“半兩黃金竟砸折腰”。
樂也無涯
行無涯、學無涯、思無涯,這三“無”、這三“涯”,真有點像佛教里苦行僧的清規戒律。似乎多了些勞頓之苦,少了些樂趣。其實細細想想,在行、學、思的過程中,我們要欣賞米盧對于“快樂足球”的倡導。要相信,我們的行程并非只有肉體勞頓,我們獲取知識,得到答案,取得勝利的過程,難道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樂事嗎?所以,在我們的工作中,既要倡導行無涯,學無涯,思無涯,更要倡導樂無涯。一個記者只有將工作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情時,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行無涯,學無涯,思無涯,才能具備智慧、明晰、深度和實力,才可擁有一個記者誠實、勇氣和具有悲憫的胸懷這一最根本的品質。
以上觀點,是我從事新聞工作10年的感受,純屬個人觀點,還須商榷。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責編/九月】